邵林 1938年生,祖籍余姚,世居上海。民建成員。高級工程師。少年時代開始集郵。參與籌建上海市集郵協會,歷任理事、常務理事、《上海集郵》雜志副主編。對郵票版式研究有較深造詣,珍藏孫中山主持設計的飛機圖樣票。主編或合作主編《集郵詞典》、《鐘笑爐集郵文存》、《張賡伯文集》等書。擔任《中國集郵百科全書》、《中國集郵史》、《中國集郵大辭典》分科主編。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學術委員、集郵名詞審定委員。著述豐富,曾有兩篇獲得全國集郵聯集郵學術論文優秀獎。2002年獲全國集郵先進個人稱號。
有人以珍藏郵票為樂,有人以展集獲獎為榮,邵林則以撰寫郵文,梳理文稿,推敲修辭,使之飽饗讀者為滿足。上海市集郵協會成立以來,他一直以理事(首屆理事會未設常務理事)、常務理事的身份擔任著會刊《上海集郵》雜志的副主編,以致有人誤認為他只是郵刊的編輯而并無個人郵集的構筑。
邵林早在上小學時就愛好郵票,談佐麟至今還記得邵林由母親帶著到大偉行買貼票簿和膠水紙的往事。母親偶然讓他把郵票帶給大伯邵洵美去看看,竟使他的集郵從此邁上了登堂入室的臺階。伯父打電話給鐘笑爐,介紹侄子到新光郵票會參加拍賣。邵林雖然出身名門,但因襁褓失養,生活并不富裕,伯父當年爭購“紅衣綠姑娘”一擲千金,但從不鼓勵他去當購郵的豪客。邵林對“近代票權威”鐘笑爐能在外觀相同的郵票中分出A、B、C、D、E型,分出直紋、橫紋、斜紋、粗紋、細紋……無比敬仰。他在新光郵票會專揀沒有固定市價的小變體買,也許成年者不愿擔上欺侮小孩的惡名,常常讓他以比較便宜的代價,獲得種種有趣的冷門票品。鐘笑爐讓他每星期日上門去看郵集,每次看一部,連續看了將近一年,相當于修完了傳統集郵專業的大學課程。他以香港版烈士像票組集,1分票第99版的子模特征在“協進400號”貼票紙上占了整整一頁;帶版號的四方連洋洋大觀,而買來的價格比正票貴不了多少;后期薄紙票的漏齒、無齒和折角打孔品種也有不少。1952年春,邵洵美囑咐邵林在新光郵票會接待夏衍,后者問這個初中學生收集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說近代票、變體。邵洵美有位法國朋友回國,留下一位中國血統的夫人和一大批郵票,伯父又囑侄子幫她開一家郵票店,雖然沒有成功,但讓這頭初生之犢領略了世面。邵洵美曾找到蟠龍紅2分“大如意”修飾變體,“發現紅二分的底板有許多刀法”,用宣紙印了一疊2分票右上角的局部放大圖,準備按票描摹,細加研究,但終未實行,邵林學會版式研究后,邵洵美將這些放大圖和當年由陳復祥供應的2000多枚紅2分舊票都送給了侄子,邵林居然從中找出一枚比“大如意”更為顯著的修飾變體。
邵林把集郵的嗜好傳染給同學,六名中學生成立了一個“近代集郵會”。他考入大學后,正巧當年的郵商、這時在郵局工作的羅遇時常來學校設攤出售郵票,二人相見,大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邵林也得便專集雕刻版紀特票的版號。
十年動亂,邵林的郵集和郵刊被紅衛兵成捆地取走了。他想:與其偷偷地藏匿著大量郵票而永無它們的“出頭”之日,不如只保存少量珍郵。他將伯父送給他的飛機圖樣票,用護郵袋包好,塞在上海圖書館參考閱覽室一張閱覽證所貼照片的底下。林霏開在1982年的《舊刊新讀小記》中專門有一節“邵洵美傳當其人”,盛贊邵林智藏國寶的軼事。
1975年的某天,邵林在談佐麟帶領下去會劉廣實,二人一見如故,觀票談郵,大有相遇恨晚之感;劉廣實的父親劉準業教授還是邵林大學時工業化學課的老師。邵林在劉家結識或重會了史濟宏、史濟人、施文驥、孫君毅、張包子俊、居冾群、俞炳森、任爾勤……撥亂反正后,邵林因工作關系常去北京出差,他就借此機會充當上海集郵人士與郵電部郵票發行局資料室聯系的“信使”。1979年參與拍攝《集郵》藝術性紀錄片、接待水原明窗,1980年參與上述資料室組織的編寫《集郵詞典》。上海市集郵協會籌建時,劉廣實沒有參加籌委會,邵林與馬任全、史濟宏、唐無忌成了最初的集郵家代表,胡辛人在老集郵家中物色馬任全為副會長,而在中年集郵家中,選了唐無忌為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邵林主持協會宣傳部的工作和會刊編輯。市郵協成立期間的一些文件,大多出于邵林之手。
邵林以后的活動和成就大多可見于《上海集郵》雜志及其他集郵出版物上。他受鐘笑爐的影響,提倡對每套JT票都能作出像鐘氏在“近代國郵叢談”中《教師節紀念票》那樣的研究,《上海集郵》上他撰寫的《J.64實錄》,以及他編輯的“新郵微觀研究”就是這種嘗試。邵林在1987年的《集郵文選》上發表《傳統集郵》一文,是當時對這一課題較為完整的全面論述。
早在上海市郵協成立之前,郵票發行局資料室就組織編寫《集郵詞典》,此書由劉廣實主審,邵林則對全稿斟字酌句。全國集郵聯成立后,邵林為歷屆學術委員,一度擔任集郵名詞審定委員。
集郵復蘇以來的一二十年內,上海郵壇最為活躍的中年集郵家中,劉廣實和唐無忌是專職集郵工作者,另一位就是邵林了。他們之間似有一種無形的默契,學術和鑒定找劉廣實,郵展和郵市找唐無忌,宣傳和出版就必是邵林的份了。比如,桑弧在1984年策劃和導演以集郵為背景的電影故事片《郵緣》,由邵林向三位編劇介紹可選的題材和宜用的郵品;1996年上海電視臺攝制14集電視專題片《放大鏡下的樂趣》,由邵林擬稿和主講,后來該片曾獲全國集郵聯的一等獎。早年的集郵知識競賽常由電視錄播,因此從擬定試題到現場調度也常以邵林為主。為迎接1996年的北京亞洲集郵展覽和1999年的中國世界郵展,有關部門分別組織編寫苦干經典性的集郵文獻,邵林擔任了《中國集郵百科全書》的分支主編及特約編審,《中國集郵大辭典》的分科主編及修訂版撰稿人之一,《中國集郵史》的分章主編。與此同時,邵林在制藥廠負責的課題獲得了上海市醫藥管理局的重大科研成果獎,他本人也成為了高級工程師,而且還兼任區科技協會環境科學學會的常務副理事長,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環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單位的代表。他在兩個不同的領域里體現自身的價值,成為他最大的快慰。
1998年邵林花甲,六家局級集郵協會為他祝壽,聯合舉辦“邵林郵文編輯研討會”,會上,發言者總結了邵林編輯郵文的特點,主要是作風嚴謹、文字精煉、待人誠摯、辦事科學。其時,全國文聯主席周巍峙為他題寫了“郵文皆精,學藏并重”的賀詞,劉旦宅為他書寫楹聯“邵公眼明集藏半紀垂郵史,林公耳順賞析一流傾論壇”,漫畫家天呈為他寫真……有關單位致送賀禮,林霏開等撰文褒揚,集郵報刊發表消息,極盡一時之盛。
邵林在集郵編輯的崗位上,不僅以刊為產品,還甚注意提攜后進,誠懇和中肯地指出別人著文的不足與缺點,不僅在上海,還有一些多年通信的作者都愿奉他為師。因此,他也是一位很好的書評家,許多郵友愿以著作請他作序。
邵林甘為她人作嫁衣,本人著述也很豐富。他的學術論文曾有兩篇獲得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優秀獎,一篇在1999年中國世界郵展國際集郵學術研討會宣讀并入選《全國優秀集郵學術論文集(1982-2001)》。他還曾擔任《集郵》和《集郵研究》的顧問??缛氡臼兰o以來,他又主編了《鐘笑爐集郵文存》和《張賡伯文集》。
現在,他還堅守在《上海集郵》雜志的崗位上,把輔導年輕編輯作為首要的任務,并不時為雜志的改進出謀劃策。來源:先睹堂主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haolin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