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認為,郵票之于愛郵者好比美酒之于好飲者,只有懂得品鑒方能咂摸出那番獨特的美味。還是在讀高中的時候,班上有個高個子男生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集郵控。由于家里離郵局比較近,我經常可以看到他在郵局出入,有時他會因為獲得某枚心儀已久的郵票興奮得手舞足蹈,有時候卻是一副郁郁寡歡的神情。也許這正是我認識到郵票魔力的一個啟蒙吧。
一枚小小的郵票雖不過方寸,可是在方寸天地里卻大有乾坤。一張張郵票就是一座座知識寶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幾乎無所不包。而中國的第一套郵票又是什么時候產生的,它有著怎樣的故事?走進天津館(網上天津館)的鎮館之寶----大龍郵票將為你一一揭曉答案。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臺和牛莊(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屬于海關內,上海海關造冊處當年即以蟠龍為圖案印制了一套三枚郵票。
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蟠龍,襯以云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掛號郵資)。郵票上“大清郵政局”5個字十分醒目,圖案中的“大龍”兩目圓睜,騰云駕霧,呼之欲出。上方標有“CHINA”,下方標有“CANDARIN(S)(海關關平銀分銀)”字樣。
這是中國發行的第一套郵票,集郵界習慣稱其為“海關大龍”,簡稱“大龍郵票”。“大龍郵票”先后一共印制了100萬枚,100多年過去了,至今存世的已不及總數的十分之一。
國內還有不少專家為大龍郵票著文立書,如1989年9月,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和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出版了精品精裝專著《大龍郵票與清代郵史》(中國郵票博物館編),該書不僅裝幀豪華,而且書中重點刊出的大龍郵票實寄封和郵史檔案資料也十分珍貴。1994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了《大龍郵票版模特征專述》,該書由旅法華人留伯先先生編著,書中敘述了大龍郵票的版模特征和基本知識,對大龍郵票76個模號特片做了系統的研究。我國臺灣省共出版過3部較有分量的大龍郵票專著。
每一枚郵票都是一件小形藝術品。在欣賞郵票時可以領略獨特的藝術情趣,感受方寸天地展現的藝術風韻,并可以提高藝術鑒賞能力。
對于集郵好愛者來說,去天津館看看中國郵票的大祖宗-----大龍郵票,該是件很振奮的事情。文:李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