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集差強人意的原因之一,可能出于專為本次郵展制定的《評審規則》存在缺陷,再就是輔導老師的專業知識不足。《評審規則》共有4條,其第一條為“作品立意(25分):要求立意新穎健康,貼近中小學生生活”,這就很難讓評委掌握。展示上海世博會郵票的展集立意固然新穎,但一部名為《傘》的郵集不也貼近生活嗎?很難具體打分。實際上這一條就不成為“規則”。再如最后一條“郵品品相(25分):熟練掌握最基本的集郵常識,參展作品必須品相好(珍罕郵品可除外)。”對于中小學生而言,“珍罕郵品”的界限在哪里?誰也說不清楚。整個《評審規則》對于郵品的珍罕性沒有要求,實際操作時,成人評審員不可能不考慮向商品價格較高的郵品傾斜。參賽郵集的作者都是“90后”,本次郵展中出現的一些高價郵品,如1958年發行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小全張、1980年發行的《庚申年》第一輪生肖猴票、1981年發行的《紅檔夢》小型張等,不可能由他們親自從郵局窗口按面值買到,當然,我們并不排除現歸他們自己擁有的可能性,但在集郵特色學校中開展的“一片郵集”的評審規則中,不宜對郵品珍罕性這一敏感因素采取回避的態度,而應有一個合理、科學的解釋,以便于在評審實踐中進行具體操作。
因此,我在接受《集郵報》特約記者任昆的采訪時,說了“要用孩子的眼光來評審郵集”的話。讓孩子們編組郵集,像讓成人們編組郵集一樣,先要讓他們懂得一部“好的”郵集應當是怎樣的。他們經過學習,既然能夠懂得郵集的好壞,那么他們就掌握了評審郵集的基本知識,由他們來評,會少去許多資深集郵者固有的框框。
什么是框框?體現在《評審規則》中的就有“盡可能做到票、片、封、戳郵品呈現多樣化”,一張貼片,凡是放了封又放片的,郵票就沒有地方容身,適宜的搭配應是一半版面放封或片或簡,另一半放郵票。我向任昆說“因為展示面有限,一片郵集盡量不要用太多紀念封“,”一片郵集中不宜出現重復的素材”。我們在展品中,看到很多部是一片只有一套郵票,卻還有這套郵票的首日封,蓋銷的是這套郵票的新郵發行紀念郵戳。從表面上看是“盡可能做到票、片、封、戳郵品呈現多樣化”,實質上是沒有真正領會“多樣化”的精神。
部分郵集暴露了專題知識不夠的弊病,實際上還是制作不夠認真的問題。例如一張標題為《三清山》的貼片,標題錯寫為《三清水》,輔導老師沒有發現?一張《石雕》的貼片上,展示一張1993年發行的《古代漆器》郵票的極限片,郵票上印有“新石器·朱漆木碗”的說明,而郵集上的說明文字卻是“壽山石雕”。同類錯誤,如將九華山的“百歲禪宮”郵票放在《嵩山》貼片上,將鈞窯瓷器郵票放在《龍泉窯瓷器》貼片上,將長江隧道紀念郵戳放在《長江大橋》貼片上,等等。
部分郵集暴露了集郵知識不夠的弊病。例如,有的郵票用了世博圖章蓋銷,圖章不是郵戳。有的郵集使用了1949年以后臺灣發行的郵票。有的郵集明顯用紀念封的裝飾圖作為專題信息。
還有一張貼片用“文2”郵票即“四個偉大”來歌頌毛澤東,盡管這枚郵票比較值錢,但是作者至少不懂以“四個偉大”為代表的個人崇拜是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災難、浩劫的起因。來源:先睹堂主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haolin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