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與匯率有關嗎?答曰:有關。
在我國許多編組專題郵集的作者以及為國內編組郵集及外票愛好者服務的郵商,都會在不同的渠道購買外郵。這不可避免的發生了人民幣和外幣的換算問題。這中間大部是美元結算較多。大家知道,過去我們一般都以8:1對換結算。現在呢,大家知道,人民幣和美元大致是6.7-6.8左右,為方便計,郵商都以7:1計,看起來,這沒有多少。當然,購小額的沒有多少,但當你購100美元的就可少付100元人民幣,檔次高的,影響就大了。
近日,購得一個1920年比利時樣票:
此樣票在《體育郵品精品選》(香港陳漢樑著)一書的記載如下:
這套郵票亦有樣票存世,1999年11月,亦是在歐洲的一個公開拍賣會上,1套3枚樣票,上蓋有【SPECIMAN】(樣票)字樣,并在郵票上打了作為樣票標志的小孔,以6000港幣成交(正票斯科特目錄B48-B50)。
如按當時匯率,大約也要6000人民幣。單價大約也是2000元一枚吧。
如果現今再出現的話,同樣標價,一枚可以少200元左右,二枚就接近500元了,本人也是基本按此價購了這個豎雙聯樣票。
當然,這是以美元標價計,還有許多外國郵商已歐元標價,但現歐元和當初比,人民幣也升值了,故也可節省一些支出了。
不過,有些外國的郵商也不是“省油的燈”,一次和郵友金鑫華聊起,聽他說我國很多專題集郵者都很熟悉的德國CG公司,以前由于他公司是德國的,郵品標價都是按馬克的,后來有了歐元,就以歐元計了,這一進一出,那就不是一個檔次得了,正所謂“買的沒有賣的精”啊。這是后話了,呵呵。
由此,我多次說過,那一天人民幣和美元是1:1或2:1了,那么,世界郵展上,金獎郵集中,將會有很多很多的“中國制造”了。來源:天京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xhli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