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埋頭拉車,必須抬頭看路。本人一致相信郵市是波浪式前進的,沒有永遠的熊市,也沒有永遠的牛市。但基本的規律還是有跡可循,筆者試圖把當今現實與1997年情況做過比較,從中能否找到端底?
從貨幣供應層面來看
貨幣供應量是國家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存量。央行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能力和貨幣供應量。1997年末我國貨幣供應量為9.1萬億計算,存款準備金13%,實際流通貨幣7.55萬億; 2010年貨幣供應量72.6萬億,存款準備金18%,實際流通貨幣59.53萬億。貨幣供應是要與生產發展、物價水平相適應,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7.90萬億,流通貨幣與國內生產總值為1:1.04;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39.8萬億,這一比值為1:0.67;倘若按照1997年的水平測算,2010年僅需要38.27萬億的貨幣供應。2010年cpi較1997年上漲約21%,需要增加貨幣供應量8.03萬億。共計貨幣供應需求46.3萬億,超發貨幣13.23萬億元,實際供應貨幣增長7.88倍。
由于人民幣不是自由兌換貨幣,外資進入中國必須兌換成人民幣才能流通使用。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為保持匯率穩定,國家必須購買市場外匯,央行就得付出人民幣,此舉無異于投放基礎貨幣。我國1997年末外匯儲備1399億美元,匯率為8.29,外匯占款為11598億人民幣;2010年末為28473億美元,匯率為6.62,在理論上外匯占款為188491億人民幣;市場基礎貨幣大幅度增長,今年6月份外匯儲備更是達3.2萬億美元,比1997年增長22.86倍。
從財政狀況和居民收入來看
財政政策在宏觀調控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已有多年,國家通過發行國債、增加轉移支付、擴大政府支出,主要用于建設投入和各層面待遇提升及國家行政消費等,直接影響著消費與投資。我國1997年財政支出為1.26萬億元,國債余額5509億元,財政赤字為560億元;2010年財政支出為9.31萬億元,國債余額67548億元,財政赤字1萬億元;分別增加6.3倍、11.3倍、16.8倍。
由于政策的對路,老百姓也有錢了。1997年全國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6470元,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090元;2010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7147元,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分別增長4.7倍和1.8倍。
從熱錢的流向來看
不難看出,市場貨幣供應充足,老百姓手頭寬裕。但熱錢流向何方?日前,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今年10月召開十七屆六中全會,并分析了當前經濟形勢。這次會議的核心內容就是兩控一發展,而且還是大發展。即:要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的搞好房地產調控,同時決定研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問題。
在宏觀經濟緊縮階段,實業不景氣,金融市場不景氣,房地產被打壓,逼迫熱錢流向文化市場,當今藝術品價格暴漲、郵市復蘇就是不爭的事實。這輪郵市上漲是“天時、地利、人和”造就的,其原因除藝術品市場的固有特點之外,就是物價上漲預期、郵市洼地、宏觀取向和渠道的選擇。這是中央的精神、投資家的理財之道、時代的選擇!
頂在何方?
既然資金進入到郵市,那么,郵市頂部在哪里?這是“哥德巴赫”猜想的另外一個命題,無人能夠準確回答!誰要預測都是徒勞的!不過,既然按照宏觀取向選擇的渠道,不可能朝秦暮楚;既然預期物價上漲,就要等他漲個痛快;既然郵市是洼地,就要把這個坑填滿,甚至于出現矯枉過正。筆者大膽的預言,階段性頂部的郵市整體價格水平大約是1997年的5—8倍,時間就在物價見頂,宏觀調控措施最嚴厲的時候。(本文有關數據來源網絡報道,僅作分析使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操作、后果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