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9日,2012年版賀年有獎明信片發行了。對于廣大集郵愛好者來說,一年一度發行的賀年有獎明信片無疑是一年中利用率最高的集郵載體。圣誕、元旦、春節互致問候要用到它,互寄紀念郵戳、普通日戳也會用到它,收集生肖郵品的郵友就更離不開它了。可以這么說,賀年有獎明信片郵資圖設計的好壞,會直接影響集郵愛好者一年的心情。曾記否?2011年(兔年)賀年有獎明信片的郵資圖上沒有兔,令郵迷們遺憾不已,至今還耿耿于懷。
近日收到數枚各地郵友寄來的2012年賀年有獎明信片首日實寄片。當筆者第一眼看到郵資圖中那個大大的“春”字時,就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郵資圖里的“春”字采用夸張變形的藝術手法,把“春”字上頭三橫的中間植入“恭賀新禧2010”字樣;在一撇一捺的上端各放一朵祥云,呈左右對稱狀。“春”字下方的“日”,則用花邊圍成的圓形代替“日”外面的邊框,圓形里面有一條S形的龍圖案,代替“日”中間的一橫。前幾天筆者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一枚2011年(兔年)企業金卡,金卡的片圖中就有這么一個“春”字,和2012年賀年有獎明信片(以下稱龍片)的郵資圖極為相似。只不過這枚兔年企業金卡上的“春”字上面三橫中植入的文字是“玉兔迎春2011”,祥云也稍有不同,且比龍片郵資圖上的“春”多了兩只小兔子而已。“春”字下面的“日”也是一個由花邊圍成的圓形,圓形中間是一只兔子,這點和龍片郵資圖不同。由此可見,龍片郵資圖上的“春”字并非設計者原創,而把別人設計的圖案直接拿來,改頭換面就成了自己的設計。試問,這種行為是“借鑒”呢?還是抄襲呢?如此“設計”,又怎能讓集郵愛好者滿意?
一直以來,中國郵政發行的郵資票品在設計方面往往不盡如人意,不客氣地說,這是中國郵政郵資票品設計壟斷的結果。竊以為,中國郵政應該不拘一格、打開門戶,面向全國甚至全世界征求郵資票品的設計稿,最后由集郵愛好者來投票決定采用哪個郵票設計方案。只有這樣,中國郵資票品的設計水平才能夠真正地得到提高,才能達到讓大多數集郵愛好者滿意。否則,只能依舊生搬硬套、閉門造車,“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造出的東西“碾子不是碾子、缸不是個缸”。如果還是這樣的話,集郵愛好者又怎能不再“杯具”?中國的郵資票品設計水平何時才能再上一個臺階?作者: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