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2年人民郵電出版社編著出版的具有權威性的集郵工具書《中華人民共和國/1·郵資封片卷》(新世紀版)一書中,明確收入了一枚新中國郵資票品發行史上唯一一枚被撤銷發行的郵資明信片,它就是著名的《香港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資明信片。這枚原編號為JP22的紀念郵資明信片,由于設計上出現錯誤,因而在正式發行的前兩天被郵電部緊急通令“全部收回”,并最終撤銷發行。2010年5月17日本應是該片滿20歲出生日。
2003年版《中國集郵大辭典》稱該片為中國明信片中的“錯體郵資明信片”,其本應于1990年5月17日正式“出生”問世,卻因先天設計問題被明令撤銷發行,但卻還是有少量片從郵政窗口流入社會集郵者手中,成為名聲顯赫的錯體片而倍受郵人青睞和追逐。從那時到現在二十年過去了,一些集郵者,特別是近些年新入門的集郵者對其究竟錯在何處?如何被發現?為何停售令在正式發行日的兩天前就下達了卻仍有一些片通過郵政窗口“正式”流入了社會?流出數量多少?收藏價值如何定位?這其中等等一些內幕問題至今對許多集郵者來說仍還是難解之謎。筆者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及本地當年也存在有銷售此片的事實,對這枚中國紀念郵資片家族中唯一沒有正式戶口卻又深受郵人追捧的寵兒做一些探求。
一、發行背景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邁步之際,為了適應國內經濟建設的發展,以便更好引進外資,擴大融資渠道,中國政府決定在亞洲金融繁榮地的香港地區設立一處中國銀行分行,并于1982年就向當時的港英政府購置了一塊位于香港九龍區中環地段呈菱形狀的地皮,用以建筑一幢辦公大廈。新大廈由世界著名的美籍華裔建筑設計師貝聿銘先生設計,他曾設計過著名的法國盧浮宮擴建工程。由于其父親貝松生先生曾是中國銀行的第一任經理,因而貝聿銘先生愉快地接受了為中國銀行大廈進行建筑設計。其設計靈感緣于一句“竹子節節高”的中國諺語,具體創意體現在由四個不同高度的鋼架玻璃幕墻建筑物所組成的大樓整體外觀上,寓意著事業日益興旺發達。整個大廈建筑為鋼架構成,內部用鋼架對角支撐,重量由四角的大柱負荷。幕墻用反射光熱的銀色玻璃及鉛合金片構成,墩座外表鋪蓋灰色花崗石,顯得十分華麗壯觀。這座總高315米達70層的摩天大樓是當時香港最高的樓宇。其建筑質量也是世界第一流的,全部為中國人自己施工,充分顯示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并博得世界建筑業的贊譽。
1990年春該工程完工后,為了紀念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的新大廈建成,當時郵電部決定發行一枚紀念郵資明信片以示慶賀,郵票設計家吳建坤先生擔任了該片設計任務。為此,吳建坤先生還專門去香港的新大廈進行了實地考察和創作體驗,最后設計出郵資圖為中國銀行香港新大廈外景,明信片圖為從維多利亞灣海上遠眺雄立于中環地段的中國銀行大廈遠景。
設計稿通過后,由北京郵票廠彩色膠版印刷,面值4分,編號為JP22,并定于1990年5月17日正式發行,售價1角8分。
二、發現錯誤
1990年5月上旬,《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各大新聞單位都十分重視地以顯要突出的位置報道了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落成的消息。而一些郵刊和報紙更是早在四月里就預告了《香港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資明信片的發行。
正當中國集郵總公司及全國各地郵政部門緊鑼密鼓地配合形勢宣傳而積極準備發行這枚郵資片時,1990年5月15日凌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郵電管理局突然接到郵電部的一紙加急電報,要求停止發售這枚郵資片,并強令“全部收回”。
為什么臨近發行日僅兩天的這枚郵資片會被勒令停發呢?原來發現片上的文字出現了錯誤。
當《香港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資片于1990年5月14日運抵香港時,被香港有關人士發現該片英文拼寫有錯誤,容易產生誤會,當即電告中央,建議停止發行。當天夜里郵電部緊急會同中國集郵總公司召開有關會議,決定全部收回該片,并向全國發出了停止發行該片的加急電報。
三、錯在何處
關于該片的錯誤之處,集郵人士中流傳有這樣幾種說法:一是英文拼寫錯誤;二是英譯錯誤;三是中文名稱錯誤。那么哪種說法正確呢?
其實,《香港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資片的錯誤之處這三種都存在。
在傳媒中,1990年5月22日出版的《中國青年報》在第二版顯要位置上刊登了一篇題為《一字之差成死胎——香港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資明信片取消發行始末》的文章,稱該片英文拼寫錯誤,將“Completion”(落成)誤印為“Complition”。這是錯誤處之一。
在片名英文翻譯上,《中國集郵大辭典》該條稱,英文“Hong Kong Bank OF CHINA”(香港銀行)的含義不夠準確。鄧勝通編著的《新中國郵資封片知識簡介》一書中稱此譯容易使人誤解為“匯豐銀行。”這是其錯誤處之二。
而主要錯誤還在于中文片名上,不應將“中國銀行”失誤地簡稱為“中銀”。據香港方面人士解釋稱:因為香港已有一個名為“港澳中銀集團”的金融機構,對外也簡稱為“中銀”。這容易使人在理解上混淆這兩個金融機構。這是其錯誤處之三。
在這三處錯誤之中,筆者認為第三種錯誤是造成決定停止發行該片的關鍵所在。因為按照國人對各家銀行約定成俗的簡稱習慣一般為類別加“行”字,如中國農業銀行,人們簡稱之為“農行”;中國建設銀行簡稱之為“建行”;中國工商銀行就簡稱之為“工行”……等等之類,而該片卻違背人們對銀行機構常用的簡稱習慣,將中國銀行簡稱之為“中銀”,才最終產生這么嚴重的失誤。如果在當初設計該片時,片的名稱寫成“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落成紀念”字樣,就不會產生理解上的歧義。或者用“中行”的簡稱,也符合人們簡稱的習慣用語,順理成章,也不會造成誤會。因為該片的名稱并不長,如果不為省略兩個字而簡稱,也就不會造成這么大的失誤。
四、流出數量
《香港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資片》因設計失誤被郵電部門緊急通令停止發行后,為什么還會有錯片流出呢?
其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的郵政部門忽視郵政法規,未按規定的1990年5月17日發售日期執行而提前出售,所以才造成相當一部分的錯片流入社會。
據郵電部于1991年1月15日所發的《關于部分郵電管理局提前出售〈香港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資明信片〉問題的通報》(1991)46號文件所稱,該片流出的省份主要有山東、四川、貴州、吉林、河北、新疆、江蘇、廣東、湖北、河南、北京(郵)、陜西、山西以及重慶市郵電局等14個郵電管理局和單位。
由于停止發行急電通知時,發往全國各地的錯片因路途遠近、提貨時間及遵守電報通知的嚴格程度等因素,有的省所分配的該片還在火車站行李房,沒有來得及提取;有的雖然發往基層郵票公司,但還在未到達的路途之中,故爾多數省份沒有流出此片。這些省份是上海、天津、福建、遼寧、黑龍江、海南、廣西、內蒙古、寧夏、西藏、湖南、江西、云南、甘肅、青海、浙江、安徽的郵電管理局和北京郵票廠等18個單位。
而山東和四川兩省的郵政紀律最差,有的地方甚至在已接到郵電部電報通知后仍還在柜臺上出售。錯片中很大一部分是在這些有令不止的地方流出的。
盡管郵電部為嚴肅郵政紀律,對提前出售的單位和個人進行了嚴厲的經濟處罰,促使售出單位積極追回所售之片,但仍有近8萬枚錯片流入民間無法追回。
據事后1991年原中國郵票總公司對外界公布的未收回錯片量為73699枚。而郵電部關于此事的《通報》稱:“中國郵票總公司共發出《中銀郵資明信片》八十一萬七千二百枚,截止一九九O年八月十五日,實收回七十四萬零七百九十三枚,回收率為90.65%。”這樣就得出流出量為76407枚,不到8萬枚,與郵總數相差2708枚。但據當時的權威人士透露,其確切數字為97800枚。此與郵總公布的數字相差24101枚,與郵電部公布的數字相差21393枚。還有的民刊透露數為6萬多枚。雖然幾個數據不盡相同,但在10萬枚以內是可以肯定的。特別是原中國郵票總公司是在收回各地片后,重新開包清點再統一封存的情況下統計出的數據,應該說是十分可靠的數字。而郵電部做為官方文件的《通報》也應該是可靠的。兩者都精確到了個位數。
但究竟哪個數據準確無誤呢?這還有待于求證。
五、流出時間
錯片出售的時間由于各地具體情況不同,在出售時間上也就不盡相同。主要分以下幾類情況:
(一)明知故犯提前出售
這類情況占提前出售的絕大多數。郵資票品的發行一向有著嚴格的規定和要求,每一套郵票,每一種郵資封、片的發行日期都有明文規定和有關通知。而該錯片做為JP系列片中的一種,也早有內部通知和外部預告,特別是郵政總局的發行通知,做為當時郵電管理局內部的銷售部門不可能不知道,但知道了卻有章不循仍提前出售就屬于違紀違規、明知故犯了。
據1995年2、3期合刊的《集郵縱橫》雜志中的一篇文章稱,出售時間最早的為山東青島市嶗山區集郵門市部。有人在1990年5月5日之前就在該門市部購得了該片,其時間比規定的正式發行日竟提前了至少12天之多。
(二)因誤會提前出售
在提前出售錯片的單位中,只有重慶市郵票公司因誤會造成提前出售,屬于特例。原來,該公司在當年5月11日就接到一份該片的發行電報通知,因電報行文中正式發行日的5月17日的“7”字上面的短橫在電報紙上未打印出來,誤理解為發行日為“5月11日”,因此該片提前了6天之多的時間發行。
(三)因工作人員瀆職行為造成在原規定的正式發行日出售
這種情況也僅是個特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郵電局在收到上級停發錯片的電報通知后,由于收到通知的工作人員責任心極差,未能及時將停發通知傳達給銷售部門,致使銷售部門在不知內情的情況下按原規定的5月17日發行日正式上柜銷售了兩天。當上級打電話查問及該片的封存上交情況時,才急忙收繳柜臺上未出售的剩余片。此時已銷售出一百幾十枚。
(四)接到停售通知后仍頂風出售
這種情況表現在山東和四川兩省。這兩省的一些地區在已接到停售通知后仍然在柜臺繼續出售,造成相當一部分的錯片流失到社會上,表現出其特差的郵政紀律,嚴重損害了郵電信譽和全局利益。筆者注意到山西《集郵報》2001—2003年的多期拍品目錄中顯示,有4件以上的錯片實寄品是從四川流出的,其日戳也均顯示為通知下達后寄出的。其中重慶市3件,時間分別為一件是1990年5月17日,兩件為5月18日,還有都江堰市的一件為5月24日。這后一件估計很可能為不知情者的非集郵人士實寄,其日戳不能說明是購買日期。其他民間郵刊上也常見有拍賣的四川寄出的錯片實寄品。
六、郵壇稱謂
《香港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資明信片流失于民間之后,曾在郵壇掀起過很多次的熱潮和風波。其中,其在集郵人士當中的各種稱謂就很多,并且非常有趣。
其一,稱之為“JP錯片”。其省略了“22”這個數字編號。因為該片停止發行后,后來于1990年7月11日發行的《第3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1990·北京》紀念郵資明信片取代了其原編號位置,而成為紀念郵資明信片家族中正式編號為22號的成員。因此,未發行的《香港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資明信片原有的編號已無實際意義。再者,在中國紀念郵資片中,至今也就僅此一枚通令收回的錯片,因而這種稱呼在集郵界一聽就明白指的是該片。
其二,稱之為“中銀錯片”。 其省略了全部編號,只以錯誤的關鍵詞“中銀”加“錯片”二字稱呼之。很確切,也很明了。它在集郵界一般人士中最常用之。
其三,稱之為“中銀片”。此稱謂比前者更簡略,其廣泛流行于郵市交易該片的口語中,并后來見于《中國郵票史》(第九卷)一書中。另外官方文件中對此稱謂還有一種“變體”:即1991年郵電部有關此事的《通報》中簡稱此片為“中銀郵資明信片”,但在實際應用中并不廣泛。
其四,稱之為“一片藍”或簡稱“片藍”。這個稱呼很雅致,也很有趣,令人不禁聯想起新中國郵票發行史上也曾通令停止發行的《全國山河一片紅》郵票,其流出數量為3000枚左右(另有一說為1500枚左右)。因其流失數量稀少,因而很珍貴,集郵界俗稱之為“一片紅”。此稱謂實屬于對票名的簡稱。而《香港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資明信片“一片藍”和“片藍”的雅稱,其靈感應來自于該片的片圖藍色基調。再加之其是“片”而非票,故稱其為“一片藍”或簡稱“片藍”是很有意思的。它雖然沒有“JP錯片”和“中銀錯片”那樣直接冠以“錯片”之名,但凡集郵人士都知道其為錯片。因而“一片藍” 和“片藍”的稱謂較之前兩者更富有詩意和美感,實屬于郵人表現出對其喜愛程度的“昵稱”。
七、收藏價值
凡是珍奇郵品莫不因為其存世量稀少而身價不凡。物以稀為貴,這是價值規律。當年,郵電部對提前發售該片的行為,動真格地進行了每片罰售價100倍的嚴厲處罰,即每片罰款18元。到后期,對仍在出售或未能積極追回的處罰竟達到每片1000元。可謂力度之大,處罰之嚴,體現出郵電部對維護我國郵政聲譽的嚴肅態度以及對該片所帶來消極影響的高度重視。
由于其錯片的身份和郵總對違規行為高達每片千元的處罰基礎,這就使得其在市場上的身價一直處于不俗的表現。1990年該片停止發行的最初那一段時間就曾超過其售價近500倍的70元價位紅火于郵市。次年郵市火爆,其身價更是與日俱增,自120元起步,一路飄紅,直竄到600元價位,大有突破千元大關的趨勢。雖然其后來有了些回落,但是在1997年初那全國上下一片“炒郵”聲中,其身價再顯英雄本色,升值速度有如迅速上升的溫度計上的紅色水銀柱,從1300元起價而至3000元,再達5000元,一路狂升無法阻擋,令眾多郵人追逐不及。愁的明著愁,樂的偷著樂。據悉,在當年“’97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期間舉辦的一場大型郵品拍賣會上,有一枚錯片拍品竟以8250元的高價成交。
這些年,該片一直是國際集郵人士追逐的對象。特別是集郵發達的美國、新加坡、英國以及喜愛收集中國郵票的一衣帶水的相鄰國家日本,更是高價收購不斷,每年漲幅驚人,致使其名聲更是日益顯赫。可以說,只要郵市一有風吹草動,其就有非凡的升值表現。2010年春節后,其再度發威,從節前的1500左右15天內就一下躥高到4000元的價位,令許多因沉迷于過年氛圍中的郵商和郵人都差點吐血。
從以上種種所述可以看出,“一片藍”確實可以具有與珍郵“一片紅”所遙相呼應的聲勢。雖然“一片藍”近8萬枚的存世量與“一片紅”近3000枚的流出量不能同等相比,但它與“一片紅”不同尋常的出世經歷(其屬于取消發行品,而“一片紅”屬于停止發行品)及多年的不俗市場表現,“一片藍”不但具有研究價值、審美價值,同時也還具有難得的收藏和投資價值。由此可見,《香港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資明信片已步入了新中國珍貴郵品行列,至少目前已是穩穩站在了三級珍郵地位。特別是當年的郵電部《通報》文件中稱:“……郵票博物館所存兩千枚《中銀郵資明信片》除留少量外,其余均應交中國郵票總公司一并銷毀。”這說明國家有存檔,可以說是表明了它是因故而未發行的正規郵政品,因而也確定了其在郵政史和集郵史上的地位。其新片已是較難得的郵品,而實寄片則更是高價難求。
八、實寄存片
當年購買《香港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資明信片的有三種人:一是集郵愛好者,因收藏之需,買少數幾片自藏自賞而已;二是專門從事郵品買賣的郵商,他們因以謀利為目的,因而批量購進,囤積銷售。所以,未收回的錯片大部分流失沉淀在他們手中;三是不集郵的群眾因需給親朋好友寫信傳情,恰巧碰上此片出售,便買上幾枚,寫上附言,交寄發出。因而這就留有了實寄片存世。由于他們不集郵,因而所購之片均實寄出去,自己幾乎不留有新片。此外,第一種人即集郵愛好者因為懂得一些集郵知識,或是為增進郵友之間的友情,一般也都喜歡于新郵發行之日互寄實寄封片。因此,在留存的實寄片中,他們是占主要數量者。而第二種人即郵商中也有少數人因處于第一種人的同樣目的而有限地進行實寄的。
由于該片取消了發行,而提前發行的地方又不是很普遍,尤其知道其提前上柜臺出售的集郵人士又很少,因而專門為實寄目的而實寄此片的人則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此實寄片的存世量就更加稀少了。也因此,實寄片較之新片的價格理應要高出許多。這也是價值規律的作用體現,而當前該實寄片許多拍賣處才3000元左右的底價并不是很高的。
因各地提前出售此片的日期并不一致,如能收集到各個出售地的實寄片,則可在一定程度上佐證其在各地提前發行的準確最早日期,為郵史正本清源。
筆者所居之地博樂市正好處于新疆三個違規發售點之一。經筆者多方求證,確切沒有發現本地實寄片。但出于對收集實寄片,尤其是收集紀念郵資明信片大全套的愛好,利用身處曾提前發行該片的地域之便,筆者通過郵友廣為尋覓,終于尋找到4枚另一違規發售地昌吉市寄出的實寄片。其中,有三枚為發往省會烏魯木齊市的,另一枚是寄往阜康縣的,日期均為1990年5月13日。2010年又見天津《瑞郵拍賣》第一期上有一枚阿克蘇當年5月12日實寄品拍賣。
在對其它地方的該片實寄片雖留心多年,卻少見。山西《集郵報》拍品目錄上倒是常見每年有幾枚該片實寄片,多為北京和重慶寄出,提前和首日及滯后實寄品均有。其中還注明有兩枚為贗品實寄片。可見,該片的實寄片存世稀少,估計應不過千枚左右,甚至更少。
九、偽品問題
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有可能被做偽謀利。作為新中國郵資明信片中屬于珍品地位的《香港中銀大廈落成紀念》紀念郵資片同樣也不例外。
目前,在社會上被發現的偽品有下列幾種特點:
1、多種卡紙印刷,而真品為雙面銅版白卡紙印刷;
2、片幅規格略小,而真品規格為148×100㎜;
3、圖案刷色灰暗,而真品清晰明亮;
4、圖案及文字在高倍放大鏡下觀看有暗影,而真品沒有;
5、有的假片其左圖的裝飾圖案中主樓頂端天線不顯;
6、有的假片背面沾有油墨;
7、還有的假片部分文字及郵政編碼方框偽造漏印;
8、因所有偽品均為電子分色,故爾在40倍以上放大鏡下可清晰分辨出圖案和文字的印刷網點。偽品網點均模糊、偏色,邊緣有其它色變等。特別是面值部分,真品的“4”字邊緣整齊清晰,內里彎處圓滑,而偽品模糊發虛。
十、錯片研究
《香港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資明信片自1990年問世以來的二十年時間里,各種集郵報刊除對當年停止發行做過一些類似新聞報道外,而對其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文章卻不是很多的。筆者認為,其學術研究應從三個方面,一是發行方面的問題研究,二是印制方面的問題研究,三是實寄片問題的研究。
發行方面的問題研究。包括:
1、十四個違規省、市、區所售出的準確數量;
2、各地售出及追回的準確數量;
3、各地出售的準確時間。
印制方面的問題研究。盡管中銀錯片的印量因為其停止發行而沒有公布,但根據1991年1月15日原郵電部郵部[1991]46號文件披露,中銀錯片的實際發行量為81.72萬枚。這在當時的郵資片來說是一個很不小的發行量。雖然后來停止了發行,但仍有其與其它郵資片一樣在印制方面存在許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1、其80多萬的印量是否為一種版式就能完成的,有無版別之分?
2、暗記研究中在文字上、圖案中有幾處暗記發現?
3、有無印制變異?雖然一些贗品有明顯的漏印變體,但這不能否認該片在印制過程中沒有變異品。如制版變異和套色移位等。這些只有在充分研究各地不同流出品后才能得出結論。
4、贗品研究,包括贗品的實寄品研究;
實寄片問題的研究。如前文所列,提前和首日及滯后實寄品均有。為何在停止發行后,還有首日及滯后實寄片?是屬于贗品實寄品?還是倒撥郵戳而制造的實寄品?
結束語
人們常言:郵票是國家的名片。而郵資明信片就更應是名副其實的國家名片了。在新中國紀念郵資明信片發行史上,《香港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資明信片是至今唯一一枚“發”出后又被急令收回的。這是國家為維護我國的郵政聲譽而采取的一項強令措施,同時也是我國當時郵政腐敗現象的暴露。在當時的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竟有14個違規提前銷售,可見不是個別單位置若罔聞,而是一起罕見的大規模嚴重違反通信紀律的行為。因為提前發售郵資票品現象不是這偶然的一次,而是時常有之。僅看當年的1990年8月號《集郵》雜志中“集郵先生”欄目中竟刊有4篇報道各地郵票和郵資片提前出售的文章,其中J168郵票竟被提前了22天。JP20郵資片被提前了12天。在1991年的郵電部《通報》中也坦然承認:“但近年來,提前出售郵資票品的問題時有發生,屢禁不止。”
總之,郵電部門不遵守規章制度而提前出售郵資品,最終造成了中銀錯片成為珍貴郵品,既有其先天自身設計失誤的偶然因素,也有郵政內部腐敗現象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經過十多年的時光檢驗,中銀錯片不僅理所當然地步入了中國珍郵行列,同時也受到了國際界集郵人士的青睞。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它必將以自身的光彩同其它新中國珍郵一同爭輝于世界郵壇。作者:蔡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