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凡是沾“微”的文化形式,頗受人們的歡迎:先是微博,再是微小說,又有微電影……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由于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很難擠出大量空閑時間去消費長篇大論式的文化大餐,因而短小精悍、耗時不長的“微”文化快餐受到追捧。當下的集郵文化也應順勢而為,從“微”入手。
首先,應倡導力所能及的“微”郵集。眾所周知,集郵的門檻較低,任何人都可以因收集一套郵票或郵品而自詡為“集郵者”,但是,如果要具備豐富的集郵知識并制作出頗有影響的郵集,對大多數“集郵者”來說并不容易。其實,近年來具有“微”文化特點的一框郵集(16張標準貼片)或一片郵集(一張標準貼片)已經興起,這些“微”郵集因較小的主題、不需要十分珍貴的郵票、郵品就可制作完成而向更多的集郵者敞開大門。
其次,開展因地制宜的“微”活動。集郵因收藏性、知識性、趣味性而頗受人們青睞,但其交換性、互動性往往因場地、經費、人員等因素影響,長期以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只有因地制宜開展“微”活動,通過不定期的小型集郵活動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最后,舉辦豐富多彩的“微”展覽。每隔幾年,世界、亞洲和中國都將舉行規模盛大的集郵展覽,但一般集郵者很難進入這些郵展來展示自己的收藏。其實,我們可以通過集郵專賣店或郵政支局集郵柜臺一隅,舉辦一些“微”展覽,讓那些難以入選大型集郵展覽的郵集在此得以展示;還可以結合社會熱點要求集郵者制作相關郵集并給予展示,這樣不僅能給一般集郵者展示郵集的機會,還能鼓勵集郵者積極參與社會宣傳。
總之,集郵文化應該結合自身特點,從“微”入手,只有這樣才能循序漸進地讓廣大集郵愛好者參與集郵文化活動,壯大集郵隊伍,提升集郵文化的影響力,最終實現集郵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來源:中國集郵報作者:張進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