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聽的黃梅戲
從安慶朋友寄來的明信片上,欣賞了精美的宣傳戳,知道了中國第六屆黃梅戲藝術節在安慶舉辦。
第一次知道黃梅戲是看《天仙配》,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一段無果而終的愛情故事,一段難以忘懷的神仙的傳說。就是這部電影,讓人記住了黃梅戲,記住了嚴鳳英,記住了安慶。緊接著《女駙馬》、《玉堂春》和《/1》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優美的唱腔,經常流傳于大街小巷,“……樹上的鳥兒成雙對……”、“……中狀元著紅袍……”經常回響在耳邊。黃梅戲的腔調主要有花腔和平詞。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平詞,正本戲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敘述、抒情,韻味豐富,如行云流水。之所以說通過黃梅戲讓人記住了安慶,是因為黃梅戲的語言是以安慶地方語言為基礎的。
安慶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稱。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是安徽省省會, 因其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重要地位,在很長一個時期與上海、南京、武漢、重慶這四個沿江城市并列為中國“長江五虎”城市。但是,由于安慶地處長江戰略要地,在中國近代百余年,安慶曾經屢遭戰爭破壞。 安慶與徽州并稱為安徽省兩大代表城市,也由此的來了安徽。
發源于此的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并稱中國五大戲劇,可見黃梅戲的影響。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由文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戲劇家協會、安徽省文化廳、安徽省廣電局、安慶市人民政府承辦。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1992年創辦,2003年第三屆起定為每三年一屆,黃梅戲藝術節是安慶市同外界加強交流、展示形象的重要平臺。自1992年黃梅戲藝術節創辦以來,在推進黃梅戲藝術傳承與創新、樹立城市品牌、促進文化產業繁榮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
感謝程新民老師寄來的明信片。
威武的武威
還記得那膾炙人口的涼州詞嗎?千百年來,經常被傳送,也成了書法家們經常揮毫的書寫的內容。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是大詩人王之渙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是大詩人王翰的。
這個涼州,就是地處河西走廊東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史有“四涼古都,河西都會”之美稱的古城武威。正是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為武威贏得了“中國葡萄酒城”的美譽;正是從這里的漢墓中出現的一只銅質的馬踏飛燕,兩上郵票,兩上郵資明信片;正是這只馬踏飛燕,被國家旅游局定為中國旅游的標記。
多少次在郵票和明信片上,欣賞這只被郭沫若先生盛贊的精靈。前幾天,一枚加蓋了“馬踏飛燕”風景戳的明信片,從“古涼州”武威,飛到了我的案頭,那是三條好漢“尋找郵票上的長城”之旅的見證。尋訪郵票上的長城,是幾個真心喜歡長城,更真心喜歡集郵人一次行動,是否應驗了那句話——“心動不如行動”。
一枚小小的郵戳,一張明信片,又將集郵者的目光吸引到了那座關外重鎮,這也是王宏偉、李智杰在結束了“尋訪郵票上的長城”之旅之后的的一次休整。其實同為集郵者,能理解他們行程的目的。集郵者無論走到哪里,都會以集郵者的思維、眼光,去尋訪,去探究。郵票上表現的事物很多,祖國的地域很寬廣,一個人不可能將這些山山水水都走到,只要有機會,總會付諸行動的。
武威,這座邊關重鎮,總能讓人想起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總會讓人記憶駝鈴聲聲,絲路花雨;總會讓人想起當年的商賈云集,梵經誦讀。那“一馬”、“一碑”、“一寺”、“一窟”、“一塔”、“一廟”無言地訴說著武威幾千年的文明。
感謝宏偉老師的尋訪之旅,感謝智杰老師的明信片,讓我從郵戳、明信片上去訪求一種逝去的邊塞的繁華。作者:聞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