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這么一群人,他們終日為了集郵活動樂此不彼的奔走著、吶喊著、呼喚著,扶老攜幼,毫無保留的傳授著自己的心得,悉心培育和提攜新人,為的就是整個集郵活動的深入持久開展下去。
他們,被稱之為中國集郵活動中最后的“力量”,最后的“希望”。他們中間很多人都是年過六旬、七旬,甚至是八旬的老者,更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青少年。也有終日奔波在各級郵協中的工作人員,還有筆耕不輟,不圖報酬名利的忙碌在各種官辦、民辦郵報郵刊中的編輯、記者。有為了集郵活動不斷撰文著書的資深郵人,有為了集郵活動傳播集郵文化事業,不唯利是圖,注重郵德郵品的郵商。
集郵活動之所以發展到目前,這些集郵活動中的熱心人起到了重要的推動力量,被稱之為集郵活動的“脊梁”。很難想像,中國的集郵活動如果離開了這些人常年如一日的無怨無悔,無私無怨的執著奉獻,會走到何種地步。
中國集郵者對集郵活動的奉獻和敬業,遠遠超出了責任和義務,超越了物質和感情,超越了精神世界,堪稱中國特色。正是這種堅貞不渝的精神和信念,支撐著中國集郵的前進發展,不離不棄的守望期待,伴隨著每一次郵市牛熊交替潮漲潮落。
中國集郵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高潮,又一次又一次的跌入低谷,千百萬的集郵愛好者們猶如海潮中的弄潮兒,被滔天巨浪打翻在地的不計其數,臨陣退縮和逃跑的、面對巨浪驚慌失措的,看到困難人云亦云的,真正能夠堅持下來的沒有幾個人。
伴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互聯網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給世界各國傳統的模式帶來了巨大沖擊。不可否認的是信函通信正在漸行漸遠,100多年壽命的郵票正在完成歷史使命,逐步進入歷史的塵埃之中。
傳統信函使命的消失,不一定代表郵票收藏、欣賞、研究功能的消失。正是因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這些不知疲倦的熱心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固執地堅持通信、互寄實寄封片,制作首日封片等傳統信函模式,才大大延緩了郵票退出歷史舞臺的時間。
伴隨著互聯網、手機、QQ、微信、飛信、電子郵箱等各種新興即時通信模式的前后夾擊,郵票退出歷史舞臺已經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或許真的到了那一天,世界各國郵票發行量和套數將會大大減少,郵票轉變成收藏欣賞的藝術品,也未嘗不可。
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我們堅信,只要這些前赴后繼的熱心人存在,集郵活動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一定會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為中國集郵、世界集郵深入持久地開展鼓與呼,再次致敬這些最后的力量!作者:西安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