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特生(1913-1985),原名龐樹燦,字蔭庭,張家港塘橋人。著名的魔術演員、我國“閃電派”魔術創始人。他的演出風格獨特,表演以快見稱,曾于12分鐘內連演15套節目。并擅長魔術玩具、智力玩具和巨型魔術設計,創作節目,研制道具,造型結構別致、機關精密微妙。曾于演出前后將兩套魔術道具陳列在戲院內,由觀眾參觀檢查,如能看出機關者贈戲票500張,竟連續兩年無人識破,一時傳為佳話。其藝術特點被總結為“迅雷閃電,瞬息變幻;回味雋永,懸念深長”。生平創作節目,不可勝數,尤以十大奇遁、十大騰來著稱,演出遍及國內23個省、市。1959年,他的演出曾在北京電視臺播出,為中國魔術首登電視臺演出。華特生曾任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上海分會理事、江西省文聯理事、江西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江西省政協第二屆委員等職。1972年退休后,定居上海市徐匯區,被選為徐匯區第三、五、六屆政協委員。1985年病故。
華特生以魔術大師名世,但并不為人熟知的,是他愛好廣泛、生活情趣高雅。喜愛體育,曾獲常熟縣田徑運動會200米及400米短跑冠軍;攝影,曾辦常熟摩登虞新照相館;烹飪,曾辦常熟津津酒家;醫藥,曾辦常熟標準藥房;廣播,曾辦過常熟民聲廣播電臺;飼養鳴蟲,在他故世后兩年的1987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和大公子龐秉璋合著的《家養鳴蟲》一書,介紹了金鈴子、叫哥哥、蟋蟀等十余種家養鳴蟲。此外還愛好理化、科學實驗、玩具制作、音樂等等。可以看得出,他也是個精力特別充沛、特別愛好生活的才子。他在魔術表演上的博采眾長,著意創新,與他廣博的借鑒各項愛好不無關系,他自己曾說過:“興趣,是攀登成功之巔的向導;愛好,是打開智慧宮門的鑰匙”。“藝術不能脫離生活,生活可以提煉藝術;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藝術,要豐富人民的生活”。
在他的諸多愛好中,有幾種愛好是從少年直至老年,其中即包括有著“王者之好”美譽的集郵。
華特生早年即熱衷集郵,與中國集郵屆知名人士周今覺、陳復祥、張包子俊等友善。周今覺(1878—1949),安徽至德人,著名集郵家、郵學家、中國最早的國際郵展證判員、評審員。1925年在上海創立中華郵票會,任會長,出資并主持編輯出版會刊《郵乘》。1926年10月,《郵乘》作為美國紐約萬國郵展競賽級展品,獲銅獎,這是中國在國際郵壇上第一次獲得的榮譽。1931年2月12日,英國皇家集郵學會授其會士稱號。其收藏包括用2500兩紋銀購得的紅印花小1元四方連等珍品、孤品,因他擁有眾多華郵珍品,又具精湛郵識,被尊為中國“郵王”。陳復祥(1902—1970),江蘇蘇州人,著名集郵家、郵學家。上世紀20年代初,在上海開辦中華郵票公司(一名中華郵票社),1936年發起成立中國第一個郵商界團體——中國郵商公會,并任主席。對中國早期郵票、商埠郵票及相關郵戳、實寄封等的收集和研究都有相當成績。對于“新疆木戳手蓋航空”等珍貴郵票的真偽,有豐富的鑒別經驗。編著有《中國及商埠郵票羅門氏專門目錄》(英文版,1941),《中國郵戳志(卷二)》等,郵集《大龍和小龍郵票上的郵戳》曾參加1957年莫斯科國際郵展,獲銀獎。張包子俊(1902—1994),安徽歙縣人,集郵家、集郵活動家、郵商。1925年冬,在杭州發起籌組新光郵票研究會,先后任該會副會長、會長、主席理事。1982年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成立后,連任副會長。其組編的《“文革”郵資封片》郵集,在1983年中華全國郵展中獲榮譽獎。1990年主持編輯出版《新光郵刊薈萃》。當時才一二十歲的華特生能和集郵屆如此多的重量級人物交往,一方面是由于他不凡的社會交往能力,同時也能看出他當時已經具有相當的郵識、郵藏了。
華特生做事,喜好成立社團,經營實體,此舉既能更好團結同道,也能獲得經營上的收益。用我們今天的話說,是個典型的創業型人才。在興趣的培養和發展上,如前所述,他先后創辦了多個社團和實體,集郵也不例外。1932年,時年19歲的華特生在常熟東河街52號開辦綠洲郵票社(會)。1936年,華特生創辦了《青春郵語》集郵雜志,是年12月出創刊號,這時綠洲郵票社(會)已遷至上海小西門尚文路松雪坊七號。華特生以“生”為名寫了創刊詞:
我們幾人,都是歡喜搜集中外舊郵的同道,所以常在一起研究,收藏的郵票故而也一天多一天,重復的郵票也就不少了,留著似乎沒有趣味,故而在廿一年,創設了一個綠洲郵票社,專門和郵友交換復品,不料至本年的三月,知道的人也多了,外埠的郵友來函要求本社出一冊月刊,我們為了情不可卻,故而就大著膽,把這冊青春郵語就在廿五年的十二月和諸位郵友見面,我們志愿,是為交流郵識,所以要請各位幫助,每期寫些大作寄來,是我們同人希望的,至于這期,因時間關系,稿件也很少,只得就出版了,這要請各位原諒。
創刊詞介紹了創立綠洲郵票社(會)的緣由,提出創辦郵刊主要為“交流郵識”這一目的。在創刊號上,陳復祥題詞“提倡集郵”以志喜。除刊載《蔣委員長壽辰戳之更定》《暫作五分郵票發行》《胡主席國葬紀念戳》《齒孔談》等專業郵文外,還刊登了《綠洲郵票會會章》和《征文簡章》,對會員的義務和權利進行了界定,對征文的要求和稿酬作了明確。因為是郵會、郵刊,故會員的權利多為能獲得贈送或購買折扣郵品,郵文的稿酬也視質量高低給予不同種類、不同檔次的集郵用品。這對集郵愛好者來說,也許是最富有吸引力的了。
1936年1月,中國郵商公會在上海成立,陳復祥被公推為主席,華特生的綠洲郵票社也是會員之一。為擴大影響,他還曾在1936年5卷10期的《新光郵票錢幣雜志》上為綠洲郵票社做了廣告。經營郵社、出版郵刊,需要廣而告之,擴大影響力,也需要承接外來廣告,以增加收入,這點上華特生具有足夠的敏感和智慧。在《青春郵語》創刊號上,就刊登了現代郵票社、萬能郵票社、孫毅等郵社和個人的廣告,他還在雜志上開設了“文虎懸獎”專欄,也即謎語競猜,每期十條謎語,猜中一題到十題,可以分別獲得三分至三元不等,以郵品為主的獎品。
《青春郵語》集郵雜志一共出了六期,后因日軍侵華,打到上海,加上自己忙于生計,被迫停刊,雖然僅僅六期,但在中國早期郵刊出版史上仍然是不可忽視的。
再來看華特生的集藏,早年他主集中國郵票,民國烈士票前的郵票基本集齊,其中包括珍郵紅印花小四分,遺憾的是他的早期集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首都紅衛兵抄走,至今下落不明。他也集外國郵票,在開辦綠洲郵票社(會)時經常與外國郵商通信,用中國郵票交換外國郵票。現在留存下來的華特生郵票集藏——華特生舊藏都由他小兒子顧林林先生保管——還是十分豐富的,主要為兩大類郵品,一是郵資包封紙,一是1900年前由外國寄到上海的實寄封片。今天,我們來盤點下華特生的集郵集藏,仍不能不贊嘆他的集郵水準和他獨具的集郵慧眼。
郵資包封紙與郵資信封、明信片等同為郵政用品,是當年的郵政當局為方便郵寄新聞紙等低資郵件而發行的,它是印有郵資圖案的有資價券。在日本稱作郵便紙帶或新聞紙帶。包封紙發行量少于其他郵政用品,特別是早期的實寄封更為稀少,其中不少成為集郵珍品。加上包封紙發行年份較早,存世量少,實寄封上的郵票、郵戳、文字內容等是記錄郵政史的一種重要資料。華特生連續數十年收集、研究郵資包封紙,卓有成績。顧林林據父親舊藏編組有郵集《郵資包封紙》(兩框),2012年曾在迎接十八大上海郵展中以72分獲得郵政用品類銀獎。2011年,著名集郵家、全國集郵聯會士、全國集郵聯副會長常增書先生在讀到顧林林先生的《郵資包封紙》《早期郵政用品——包封紙》(后文為父子合著)兩文時,了解到華特生父子兩代人幾十年收集研究包封紙的歷史,十分感動,專門著文說:“這種郵政用品收集難度較大,其一資料缺乏,其二同好知音少,因此沒人去宣傳,事至今日有被遺忘淹沒的危險。我本人是近10年才開始收集,目前談不上研究,但感觸較多,無人同音共鳴,有話沒處講沒人聽,甚至連名稱知道的人甚稀,也是苦悶之一吧!今天,能與顧林林相識,而且我們約定11月在無錫相會,暢敘心事,共享郵識!”
至于1900年前外國寄到上海的實寄封片,華特生在新中國成立前后曾收集有一大批,其內容豐富、涉及不少語種。百年以前經實寄的國際封片,含有研究郵政史的可貴資料,即使是普通封片,今天也彌足珍貴,更遑論在華特生舊藏中,有著大量精品,其郵政史價值更是不容小視。1983年《上海集郵》雜志第3期刊文《一個記載實行均一郵資制的信封》(署名徐余,為華特生的朋友余祥麟先生筆名),介紹華特生郵集《國外早期封片集錦》中一枚1890年從英國東部港口赫爾寄往中國的,為紀念黑便士發行五十周年而發行的郵資封。顧林林先生也多次在《上海集郵》《中國郵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郵文,介紹華特生的這類舊藏,如1890年12月28日美國舊金山寄上海的明信片、1894年5月6日越南西貢寄上海的“和平(航海)與商務神”郵資封、1895年6月13日法國寄上海的葡萄牙“圣安東尼”誕生700周年郵資明信片、1895年10月荷蘭阿姆斯特丹寄上海的獅冠圖明信片、1897年4月27日德國基爾寄上海的雙明信片等等,不一而足,通過這些實寄封片,我們能觸摸到一百多年前東西方各國與我國的郵路交往歷史,看到當時相關各國的郵政發展簡況,更能感受到當時的中國、特別是上海的郵政狀況和更深廣、更宏大的時代大背景。
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這場革“文化命”的浩劫,受到很大的沖擊和迫害的華特生,集郵熱情再次迸發。上世紀80年代初期,隨著全國集郵聯合會的成立、《集郵》等刊物的復刊,全國逐漸形成了一股集郵熱,華特生這個時期曾多次在《新民晚報》等刊物發表文章,介紹郵集這項高雅活動和收藏的郵資票品,如《早期郵政用品——包封紙》《罕見包封紙》《狩獵幽默畫明信片》《郵票型郵資機戳》等,這些文章大多篇幅短小,圖文并茂,通俗易懂。1983年7月8日至17日,上海市集郵協會在延安中路1000號上海展覽館東廳舉行上海市集郵展覽,時任上海市市長汪道涵參觀了郵展,年已古稀的華特生在郵展現場向汪道涵介紹了展品。
1985年,華特生辭世,他的集郵收藏轉給了小兒子顧林林。既是自己的愛好,也為了紀念父親,顧林林先生除了撰寫郵文,介紹父親的一些精品舊藏外,更投入極大精力,編組了《郵資包封紙》(兩框)郵集,還擬繼續整理編排一部《自西徂東——上海·晚清》(五框)的郵集,主要展示華特生父子“百年前世界各地郵寄到上海的郵品”這一專題。同時已在籌劃編寫《百年郵品簡目》一書,以更全面、更系統地介紹華特生集郵舊藏。相信等到顧林林先生的新郵集展出、新書面世,華特生豐富而又精彩的集郵世界一定會讓更多同好驚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