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郵報郵刊,常常聽到不少人撰文倡導集郵產業化的說辭。對此,作為一個多年來的老集郵迷,筆者不敢茍同。
集郵的本質屬性是郵票、郵資封片為代表的郵品,簡而言之,其本質是通信使用。使用在先,收藏在后。沒有了使用價值,就無法支撐其潛在的收藏價值,這正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
早些年的火花收藏,伴隨著火柴盒退出了流通領域,火花收藏大幅度萎縮,人員大量流失,已經成為極少數人的自娛自樂的純粹行為。這就是因為沒有了使用市場,導致收藏市場迅速枯萎。
目前,郵票發行體制存在嚴重的弊端,中國集郵總公司事實上壟斷了發行銷售渠道,導致大量的新郵在發行首日各個最基層的郵政柜臺無法買到,集郵者只能到集郵市場購買“炒新”的新郵,勞心勞力、費時費力不說,更讓集郵者寒心、氣憤不已。
同時,這種壟斷發行的弊端,導致了普通民眾日常發信、寄信不得不使用普票,無法使用紀念、特種郵票,大量的郵票沒有消耗,全部沉淀在集郵者、郵商手中,遇到題材較差、不感興趣的郵品,大量淪為打折票,給集郵者造成二次傷害。
今天,集郵活動已經開始呈現出一種萎縮、退化、蟬變的狀態,大量的青少年對集郵極其陌生,堅守下來的都是中老年愛好者。面對這種現狀,大談、特談集郵產業化,希望把郵品變成印鈔機,一本萬利的通過擴大印量、壟斷發行獲取高額利潤,甚至是暴利,只能是一種飲鴆止渴、殺雞取卵的行為,對于恢復和保護集郵活動深入發展格格不入。
集郵產業化,不是說集郵活動不發展。恰恰相反,而是要深入持久地發展,更好更快的發展。發展的前提是敞開供應,恢復郵票本質的使用功能。只有將大量的紀念、特種郵票敞開供應市場、集郵者、普通民眾,通過自然消耗降低庫存量,實現使用、收藏兩不誤,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破解集郵活動深入持久發展的瓶頸因素,迎來真正的春天。作者:西安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