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位90后郵友把我邀進他們的微信群。這幾位地處天南地北的年輕人,我早熟識了。2014年他們成立了一個名字很響亮的“神州90后集郵者聯盟”,并開展了一些集郵活動。比如創辦郵刊,比如有創意地進行郵冊“旅行”:由一位郵友在一個筆記本上,貼一枚郵票,寫幾句關于自己家鄉的話,蓋上郵戳,接力傳遞寄給下一位,頗有郵味情味。我榮幸成為他們的“二傳手”。
前不久,他們在微信上發來信息:“老師們不要退出啊”、“我們遇到了發展難的問題”、“現在青少年集郵者有很多選擇”等。他們希望得到幫助。我想,最大的幫助就是呼吁大家關注90后集郵人。我的關注就是寄語幾言,敘說所思。
如果說,中國老齡化已呈大勢,那么,集郵界就是這個趨勢的典型。這里,“銀色浪潮”在彌漫,后繼乏人成憂慮。再者,時下信息社會,人們已有多元選擇。在80后之前,人們業余生活相對較為狹仄。而今,信息涌流,眼界開闊,90后、00后的年輕人,必然有更與時俱進的寄托能量的選擇;就是年歲大的人而今選擇的空間也日漸擴大。實際上,集郵已成為人們業余愛好的一個小小角落。
在此情狀下,90后年輕人發出集郵的熱誠“宣言”,并付諸行動。這些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聚合一起,組織起來,進行集郵,真是可喜可貴。他們熱情高,勁頭足,思維新,能量大。當然,他們缺少點經驗。面對這群90后,無論任何年齡段的集郵人,都要從集郵的大局出發,關注他們,鼓勵他們,支持他們。
我想,在90后年輕人被信息包圍的大潮流下,集郵優勢的開掘,還是“興趣為先”。這包括老生常談的集郵文化內涵和集郵活動文明底蘊。但最要緊的,是要有與時俱進的眼光。對于社會上廣大的青少年,一方面90后集郵人要發揮年齡段上“共同語言”的優勢,但更重要的是去聚焦他們興趣的亮點。比如,和“搖紅包”一樣,集郵有可能成為增值保值的載體,對于他們不諱言集郵的經濟屬性,甚至還要放大。再比如,將集郵活動與社會活動相融,年輕人活潑有活力,需要在集郵同時,注入他們感興趣的其他元素。(更多精彩,盡在《中國集郵報》。請到郵局訂閱《中國集郵報》,記住郵發代號:1—164。)我注意到,他們的章程上有一句話:“會員應當熟悉自己所在的郵市、景點等的相關信息和相關情況,有會中人員到訪時應盡力接待,沒有時間的可提供相關信息”,這就是以郵會友,郵游相映。又比如,強化集郵本身的針對性,他們明確寫著:“辦好會刊,發表90后集郵者感興趣的集郵信息、資料”?!案信d趣”三字表明90后集郵的個性特點。雖有許多元素可調動集郵興趣,但90后關注的是“與時俱進”。信息時代的網絡和新媒體,應成為任何年齡段集郵者開發的對象。讓古老的集郵與現代科技接軌,這既是90后、00后年輕人的興趣,也是集郵的一個新生。
我還要告訴90后集郵人,集郵是一種“慢生活”。集郵有成果,集郵活動有人氣,皆不可急于求成??梢杂小爸粻幊Α钡暮暝?,但事情還是要慢慢來。特別是在發展會員上,那不是一蹴而就的。數量不在多,而在于加入的人要真的成為集郵者。那種增加會員的量化指標,往往是走形式,會有不少掛名的甚至是“吃空額”的摻水數字。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集郵組織亦如是:不在人多勢眾,而在名副其實。90后年輕人要實實在在扎扎實實組織起來,由少而多,由小到大。
有信心,要堅持,這是無論何種方式集郵皆應遵循的一個原則。90后在我們的集郵隊伍中真是太年輕了。有了你們,集郵就有了希望。此刻,我想起了毛澤東主席的一句話:你們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作者:李近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