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互聯網+”這個名詞可謂出盡風頭,不僅在IT界,在各個領域凡是與互聯網相關的行業都成為一個熱詞。“互聯網+”這個概念是于揚在2012年首先提出,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并提出了“互聯網+”不僅僅是互聯網移動,更加入了無所不在的計算、數據、知識,造就了無所不在的創新,推動了知識社會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點的創新2.0,改變了我們的生產、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領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
作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集郵的理念融進了人們的生活,并且會在很長一個時期繼續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生活。在網絡時代“互聯網+”這個新興的概念自然也涉及到了集郵。就在3月16日凌晨,全球最知名的IT和通信產業盛會CeBIT(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在德國拉開帷幕。在開幕式上,馬云作為全球唯一受邀企業家代表做主旨演講。他向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內的嘉賓,現場展示的刷臉支付驚艷漢諾威,而購買的產品,正是德國1948年發行的漢諾威紀念郵票,馬云所做的一切,都過現場的大屏幕,通過現場的互聯網,迅速傳遍了世界。不知是馬原的無意之舉,還是他的有意之作,一套郵票開創了互聯網購物支付的新時代。
當網絡互聯時代到來的時候,只要是商品,都被互聯網一網打盡,郵票是郵資憑證也是特殊商品,自然也就成為了網絡互聯時代的一種網絡商品。而以研究郵票為對象的集郵活動在互聯時代,更是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不但是集郵者在享受移動互聯的便捷,很多郵政企業也在試水。中國郵政依托互聯網平臺,在2015年新郵預訂時首次實現了線上線下的聯動,集郵網廳的正式運營,為集郵訂戶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網購的概念也深入到了集郵者心中。很多集郵者在大約10年前就已經在享用網上郵品競拍、網上郵品交易、QQ在線交流、網絡集郵信息發布以及博客與空間等網絡互聯產品的便捷了,如今微博、微信、微會又將人們帶入了微時代,這些依托互聯網出現的行業或產品無時無刻不在拉近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為人們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
伴隨著網絡互聯時代的普及,“互聯網+”也在改變集郵者的生活方式與集郵方式,21世紀的集郵者也應該緊跟時代潮流,把握住“互聯網+”的新常態,讓傳統的集郵方式與新興的移動互聯完美的結合起來,在移動互聯空間中得到更完美的發展。作者:楊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