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黑便士發行以來,就有了集郵愛好者。現在,175年過去了,出現了多種多樣的集郵方式,但集郵者在集郵的過程中,很容易走近幾個誤區,首先是認識的誤區,其次是收集的誤區,再次是投資的誤區。
避免認識的誤區
中國的集郵走過了百年,每個時期,都會有出類拔萃的人物在引領著集郵的方向,他們或是編組郵集,走出國門,將華郵推向世界,就像周今覺、姜治方、沈曾華、李曙光、丁勁松、孫蔣濤等;或是著書立說,將集郵的真諦永留后世,像張景盂的《集郵須知》姜治方的《集郵與我的生活道路》,耿守忠、楊治梅的《中國郵票百科知識》,李曙光的《實用集郵學教程》,郭潤康的《郭潤康集郵日記》、李毅民的《集郵家三部曲》等,還有很多很多的集郵家,將自己在集郵過程中的收獲、經驗記錄下來,指導著后人如何正確集郵。可惜的是,很多集郵者并未從前輩們的集郵經歷中汲取到經驗,反而一再重復前輩們在幾十年前甚至一百多年前留下的遺憾,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要避免這種遺憾,就需要提高集郵者自身的認識,從而防止走入集郵認識的誤區。集郵意識的提高要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大家都知道集郵長知識,但我認為通過集郵得到的知識不是簡單地集郵知識,而是綜合性的知識。換句話說,集郵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這種學習涵蓋了方方面面。
很多初級集郵者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認為只收集郵票就算是集郵了,其實不然,集郵者不能只重視郵票,不重視封片;也不能只重視本國郵票、郵品,不重視外國郵票、郵品;集郵者要學會運用集郵書籍,可以少走許多彎路。不管是資深的集郵者,還是初入門的集郵者,集郵書籍就是一個無言的老師,集郵者一定要多向老師請教。初級的集郵者以收集郵票為主,隨著集郵時間的增加,集郵者的集郵閱歷不斷增加,就需要一個明確的集郵目標了,這個目標因人而異。有人喜歡專題集郵,有人喜歡郵政歷史豐富多彩的集郵方式,為集郵者打開一扇扇集郵之門,學會正確的集郵方式,有目標、有步驟地集郵,天長日久,日積月累,就能夠少花冤枉錢,少走冤枉路。這時的你對集郵有所認識,這正享受集郵帶來的樂趣。
避免收集的誤區
對于集郵者來說選擇一個正確的集郵方式很重要,初涉郵壇的朋友往往不知道集郵該從何處著手,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只是見到自己所沒有的郵票就先收集起來,從自己欣賞的角度來說自然不存在任何問題,但是如果要想在集郵方面有所造詣,或者想參加各種郵展,就應當對國際集郵聯合會(FIP)集郵展覽評審總規則及各項專用規則的相關規定作一下了解,確定自己搞哪一類集郵方式,收集哪些郵票、集郵品,如何研究、利用,組織什么樣的郵集,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前邊說了,郵票只是集郵范圍的一種,要集的項目還有許多,諸如各種帶郵資或是不帶郵資的信封、明信片、信卡、郵簡,還有各種紀念封、電子簽條、郵資機符志、紀念郵戳、郵政日戳、郵政副戳等等,只要與郵政有關的物品都是集郵者要收集研究的對象。一個初入集郵大門的新手,往往是見什么都新鮮,見什么都收集,這樣的結果是分散了精力、浪費了財力,集郵的水平提高的不會太快。
很多集郵前輩的集郵事跡、集郵經驗、集郵方法都記錄在這些集郵人物傳記、集郵回憶錄、集郵大事記、集郵報刊中,經常閱讀,在借鑒前輩集郵經驗的基礎上,豐富自己的集郵常識,是提高集郵水平最好的捷徑。隨著集郵時間的增長,集郵者會有一個目標,收集范圍的界定。當集郵者進入到這一層,就是他集郵水平提高的一個標志,去掉了集郵之初的萌動,多了一分集郵者的成熟。如果再結交一些當今集郵界的大師級人物,對集郵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集郵不光是集郵票、集郵品,更重要的是通過集郵,就交朋友,走出一個小的圈子,融入到一個很廣域的天地中,集郵集的就是那份愉悅的心情。
集郵的過程是一個散——集——散的過程。換句話說,就像看山,經過三重境界之后,在“是山”——“不是山”——“是山”中去轉換領悟,如果集郵者都能做到,就可以說集郵實際就是在集心境、集人生,達到了暮然回首的第三重境界。
避免投資的誤區
當集郵走進21世紀之后,很多集郵的觀念在轉變。最主要的是價值觀的轉變。曾幾何時,集郵界對于集郵的價值都會采取避而不談的態度。郵票既然是特殊商品,那就存在它的價值與使用價值,這個價值的體現是用金錢去衡量。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文化的發展,文化的發展促進了盛世收藏。相對于其他的收藏品,郵票和集郵品的收集的門檻相對較低。郵票由于受到發行量、存世量、集郵人的追捧程度的不同,其升值幅度也不一樣。在選擇投資郵票的品種時,就要學會分析判斷,避免走入投資誤區。
很多人一聽說郵票、集郵,往往都會問收集的郵票值多少錢,仿佛衡量郵票的唯一標準就是值錢與否。但往往說“外行話”的都是對集郵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人,而這些人也是最容易被忽悠,最容易走進投資誤區的人。這些人看到的,只是郵票的簡單表象,更深一層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卻沒有見到。現在集郵和不集郵的人都知道1980年發行的《庚申年》猴票值錢,至于為什么值錢,卻不去考證。一枚小小的猴票,多少人為之傾倒,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國人對傳統中華文化的頂禮膜拜,對中國傳統生肖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對方寸藝術的推崇和贊嘆。如果只論郵票的價值,在中國郵票的老紀特、文革票中,比《庚申年》猴票價格高的郵票有很多,像《牡丹》、《黃山》、《菊花》、《金魚》、《毛主席詩詞》、《毛主席語錄》等郵票,無論是從收藏價值、藝術價值上,已經是中國郵票中的經典,只是創造出的神話不如那只上躥下跳的猴子輝煌而已。
集郵是一門學問,集郵是一種文化,集郵是一種學習。只有集郵者提高自身的集郵素質,才能不陷入集郵過程中的各種“誤區”。而應對“誤區”的重要做法就是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從各種集郵文獻中學習,以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作者:楊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