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下面摘錄的是一段《集郵》雜志訂閱人數初步探討的文章,您能否根據這些資料,推測出中國真正的集郵者人數?
《集郵》雜志自從1980年1月復刊以來,在集郵屆產生了巨大轟動,為我國集郵活動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隨著郵品投資收藏逐漸升溫,《集郵》雜志投資收藏再次成為熱點。廣大收藏投資者開始想了解早期《集郵》雜志的發行量及其收藏價值。
《集郵》雜志的發行量我們經過考證得出結論:文革前的《集郵》雜志發行量一般在4-5萬冊,文革期間多數被損毀,特別是1960年第7期數量更加稀少,現在市場參考價300元左右!復刊后的集郵雜志的發行量變化較大,經過考證得知如下信息:
有文字記載(1982年第7期):1980年參加最佳郵票評選的人數為5.7萬,1981年為13萬,1982年為28萬。這些選票都是從集郵雜志上獲得的,所以推斷《集郵》雜志發行的數量與此相當。我們經過研究發現,選票并不都是從集郵雜志上獲得的,還有一部分是從各地集郵公司或者網點購得,這樣《集郵》雜志的發行數量可能要低于選票數量。
那么《集郵》雜志的數量比選票低多少呢?1982年《集郵》雜志編輯采訪夏衍先生時,曾經向夏老匯報說:“1982年的《集郵》實際發行數量為25萬”。當年的選票數量為28萬,多了3萬!可見《集郵》雜志是獲得選票的主要途徑。我們估算了一下:1980年的《集郵》發行量為5萬;1981年的《集郵》發行量為10萬;1982年的《集郵》發行量為25萬;83-84年發行量大約27萬;85-90年的發行量約為30萬左右。
值得指出的是1980年-1982年的《集郵》雜志現在的存世量很少,特別是品相上乘的更加稀少。現在市場上一套1980年的集郵雜志全(中等品相)參考價格為200元,但品相好的較難買到。《集郵》雜志內容豐富、權威,詳實地記錄了中國集郵活動從無到有,從有到盛的過程,具有特殊、不可替代的收藏價值。全面閱讀了《集郵》能真正地了解中國集郵,能客觀的認識中國集郵現狀。可以說:沒有閱讀過《集郵》雜志就像郵票離開集郵冊一樣,是一盤散沙。(摘自“畢氏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