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郵資票品允許加印各類個性化信息的有:郵票(個性化服務專用郵票,個別紀念郵票)、賀年郵資封片、郵資信卡、普通郵資封片。普通郵資封片具備很多郵票和其他郵資封片所沒有的特性,成為了集郵者關注和研究的熱點。為敘述方便,以下將普通郵資封片簡稱PF、PP。
一、PF、PP的發展情況
1952-1991真正作為普通郵資封片使用的階段
PF、PP當作通信載體來供用郵者使用,發行頻率很慢,不少以當時普通郵票的圖案作為郵資圖,單色或雙色印刷,圖案單調,功能單一。以現在的觀點看,美術封其實就是用一個郵資圖來加印的數十種圖案的嘗試。
1992-1998郵政廣告業務的探索階段
PF、PP仍當作一般通信載體使用,開始試探作為廣告業務載體,是郵政廣告業務的摸索期,印刷由單色印刷向多色套印方向過渡。空白的PF、PP敞開出售,發行首日可以買到。
1993年原郵電部開始在雞年賀年郵資片上加印廣告,名曰“企業金卡”。企業發現新年時對客戶宣傳廣告效果很好,集郵者發現可以填補很多題材上的空白,企業金卡業務由此迅速發展起來,但受時間、題材所限,不能全年滿足市場的需求。而普通郵資封片則可以常年進行,因此成了郵政廣告的主力。
被郵票目錄編入的專用郵資封片系列,其實就是該項業務探索期的產物。1994年的“希望工程助學活動”設計用紙雖像JP系列,卻是專用的。1995年11月1日發行了專用的中國郵政明信片咨詢卡(“良渚玉琮”郵資圖,15分郵資),而526封(“十七孔橋”郵資圖)正是PF第一次為單位加印使用。因處于過渡期,申請單位的特殊,而且這些封片都預印收信人地址,郵票目錄上對此進行了記錄并賦予專用郵資片的編號(且不論這種編輯方法是否合適)。售價太高與明信片不保密、容易丟失的反差是咨詢卡的失敗之處,但預印收信人地址作為一種業務的方式延用至今。這個時間段的特點是攬收了一些預印地址的大單子,郵資圖也相應開了綠燈。實踐證明,PP、PF是郵政廣告業務合適的載體,PF、PP終于肩負起新的歷史責任。專用于咨詢卡(加印片,預印收件人類型)的15分“良渚玉琮”郵資圖后來改值40分,并且有加印片、白片兩種。
1998-1999.7郵政廣告業務正式起步
1998年郵電分營,國家郵政局成立,提出三年扭虧為盈,增收節支是它的首選,郵政廣告業務是一個業務要點。“玫瑰”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普通郵資片,發行時間不長,用于加印的品種卻不少。這段時間較短,只有玫瑰40分、牡丹花60分、月季420分發行。
因為管理不善,出現了將整張未裁切的“玫瑰花”PP流出來在郵市成堆出售。當時流程是印刷好正面后發到各地再印刷背面,有些省因為沒有廣告業務,就將半成品賣出。后來指定了專門的印刷廠,并且明確規定未裁切的明信片不得出廠,堵住了程序上的漏洞,才遏制了這類事件的發生。
1999.7-2002.4專用圖出現,超量白片發行
1999年7月23日發行的《荷花》是第一個專用郵資圖PP,申請方位中國佛教協會,起印數量為1000萬。第一個專用圖PF到2001年才出現。
國郵[2001]334號/337號《關于開發普通郵資信封/明信片業務的通知》降低了獨立郵資圖的數量,規定完成500萬的企業和單位可以申請專用圖PF、PP,兩者同時進入發行的高峰期,發行的種類突增,選題充分體現了地方特色。空白的PF、PP印量巨大,在各地郵局出售,但在郵市上以非常低的折扣拋售,市場形象很差。廣告業務欣欣向榮,很多加印片與白片同時出現或早于白片。實際出售的時間與規定的發行時間逐漸滯后,郵人發現越來越難在首日購買到。2001年起印量逐漸縮小,2002年初的印量明顯減少。
2002.5-2006.11 印刷白片供集郵者收藏
PF、PP廣告業務進入成熟期,每年有50個左右的PF、PP發行。
國家郵政局的《關于一次性發行普通郵資封片印量等問題的通知》(局計財資調函[2002]53號)稱為了防止庫存的積壓,從2002年5月份開始不再向各省下發分配PP,而由中國集郵總公司出售。印刷2萬枚白片專供集郵者收藏,并非以訛傳訛的資料片。
中國郵政廣告公司于2003年4月間推出《1999-2002年專用郵資圖郵資封片》專題冊,共制作1萬冊,囊括了1999-2002年無加印內容的全部普通郵資明信片(白片)、普通郵資封(白封)。據報道,其目的是“適應市場需求,方便各省(區、市)局學習、借鑒專用郵資圖題材開發及使用的經驗,更好地發展函件業務”。這是PF不再發行空白封之后的唯一來源。2004年又推出了《2003年專用郵資圖郵資封片》專題冊。2005年發行全國版的《麒麟送子》國際特惠封、信達天下、映日荷花、大地之春,在郵局有白封白片出售。
為防止在市場上低價銷售PF、PP,國家郵政局2003年7月暫緩了郵資信封的審批,并于同年10月發布了國郵[2003]358號《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郵資封片業務管理的通知》,規定了PF主要是為企事業單位進行廣告宣傳、拓展業務使用,以宣傳企業文化、企業產品、企業形象為主,郵政部門一律不得自行印刷后在營業窗口出售。PP則以景點門票、質量跟蹤卡、業務咨詢卡、產品防偽卡等主。文件主要增強了管理,明確了各項規定(如必須印刷具體的客戶名稱地址郵編)并明示處罰內容,還將2001年規定完成500萬的數量可以申印專用郵資圖再減到200萬。白片發行較晚,最早發行大多都是加印的,而又以郵資門票居多。因郵資門票售價高達幾十上百元,很多集郵者放棄了收集。
因為預報不及時,2003年出現“報春花”臆造封事件。新發行的絕大多是各省專用郵資圖,全國通用的郵資圖發行數量很少。封片的各自定位確定,郵資封作為宣傳企業和省市形象的載體出現,而郵資片更多的是作為景點的門票,每年發行的數量也趨于穩定。
2006.11起大規模改值,全國版PF、PP不再開發白封白片
1999年15分到40分過渡,此時只有“良渚玉琮”一個郵資圖,影響不大。而2006年底的郵資調整時已經發行了170多個普通郵資封,120多個普通郵資片,就出現了改值郵資封片的問題。
2006年11月15日國內信函和明信片郵資調整幾天后,《中國郵政報》報道了“郵資調整應注意的操作問題”,提到“各局申報的專用郵資圖封片卡,原專用郵資圖經國家局統一調整面值和作相關處理后繼續使用”。之后改值的封片紛紛面世。至今只有10來種郵資封片沒有改值。這些封片不是專門為集郵者發行的,是新世紀的郵政史,應認真記錄收集研究。
“經國家局統一調整面值”就是在原有可修改的電子圖片文件上,將面值更改為現行郵資。因為電子圖片文件附帶了各類專用字體,在其他電腦打開之后字體丟失,程序自動替換為常見的宋體之類,因此有些改值封片的面值字體與原有品種有很大區別。除此之外,有少數的郵資圖的銘記位置甚至發生了改動,如“玉蘭花”。改值封片郵資替換原則是郵件種類自動替換,如60分改為80分,80分改為1.20元,1.6元改為2.4元等,但“上海公路建設”60分改為1.20元。
“作相關處理后”是從2006年11月15日起,PP的“中國郵政明信片”“國家郵政局發行”等中英文字體、大小均發生了改變。2004年《雁蕩山》之前普通郵資片左下角沒有標注郵資片的名稱,改值后全面補上標注,原來的“國家郵政局發行(××××)”也被統一更改為了“國家郵政局發行(2006)”。PF背面的字體、大小也一樣發生了改變。新發行的郵資封片的上述位置字體和改值封片一樣。改值普通郵資封片是2006年新發行的,只不過是圖案與以前一樣,也就是說一個圖案兩個面值,這在普通郵票里屢見不鮮。2006年11月15日起這些郵資封片均可以改值,因此2006年11月15日可以算是改值封片理論上的“發行日期”。
改值封片顯露了郵資圖的加印狀況。有些郵資圖因為時效性、外交原因、或申請單位不再需要而無法面世。截止2009年6月底未改值封片名錄:
PF:成吉思汗陵、巨型鴨嘴恐龍化石、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會徽、夢想成真、星空遐想、高句麗古墓壁畫—伏羲女媧圖、密云水庫秋色、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大樓。
PP:月季花、牡丹花、荷花、中國郵政明信片回音卡、2000年、北京2008年奧運會申辦委員會會徽、蝴蝶蘭、角樓(高值)、北齊·貼金彩繪石雕佛、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農民運動會吉祥物、甲申猴、從奧林匹克到萬里長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運動會吉祥物、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運動會主體育場、上海國際賽車場標志、中國電影基金會會標。
2萬的白片發行數量實在有限,其價格由2005年的5元左右,暴漲到2006年的40元左右。2007年起不再出售白片。
2008年普通郵資封片業務管理信息系統系統升級,加印封片的編碼發生改變。
2008年奧運會明信片,小片成了炒作品種,而中片則成了大眾品種,成了買不到奧運郵票的選擇,郵局開辦從國家體育場寄出的信郵筒,當天寄出的信達到一千多萬枚。閉幕式的寄給未來的信,采用紅葉作為郵資圖,大大出了風頭。
2009年年初郵政集團公司曾召集北京幾個老集郵者,征求對普通郵資封片的意見。2009年1月至今只發行了4個郵資片、1個郵資封。其中“十三陵”、“居庸關”是北京地方申請的,其余均是全國版的封片,壓縮態勢明顯,與2003年壓縮發行品種類似。
二、普通郵資封片沒有編號
普通郵資片是沒有編號的,每次公告里都只標明名稱,并無編號。這種情況可以說有利有弊。目錄編撰者為了和郵票統一,對普通郵資封片也賦予了編號,一般分為按順序連續編號和按年份編號兩種。
A.對個別品種身份認定問題,包括“希望工程”、“回音卡”。
B.同天發行一套多枚封片。明顯屬于同套的,有些被算成一套,如“角樓”、“郴州風光”、“誠信納稅”;但有些卻被編為不同的編號,如“牡丹”、“孔廟”、“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運動會”、“青海湖”。
C.同天發行不同套多枚封片。目錄的編撰者會以當時文件的編號為序。如“郴州風光”和“成吉思汗陵”,“黃鶴樓”和“六合塔”等。再如2005年9月20日,發行三枚PP,當時公布的順序,分別是“信達天下”、“映日荷花”、“大地之春”。
強行對普通郵資封片進行編號會產生標準不同,編號不統一的煩惱。
三、普通郵資封片運作方式及其弊端
普通郵資封片的申報流程如下:
普通郵資封片本來的屬性是普通,也就是供正常通信使用,自從被作為廣告業務載體之后,原有通信功能被一再壓縮,直至為零。
普通郵資封片上清清楚楚寫著:國家郵政局發行。但是國家郵政局的網站上是不報道郵資封片的發行情況的,而真正的運作是在中國郵政廣告公司。在陸續取消白封白片的發行之后。哪個先申請印刷就哪批先面世,并沒有標準版的封片在首日公開出售。郵資圖的屬性有發行日期和啟用日期兩個。如果啟用日期晚于發行日期,那么封片就不可能與發行日期出來。發行日期其實是審批通過的日期,或者是雙方約定的某個時間。這種完全將權力下放到各申印單位,必將產生以下問題:
A.有些封片長時間不能發行。遼寧有多個封都是一年左右才面世,如渤海濱城——葫蘆島、本溪水洞、錦州·筆架山、遼寧朝陽。
B.有些封片至今未能發行、甚至可能不再發行,如遼沈戰役紀念館、仙客來等情況。
C.因有些封片無法面世。在談崩了的情況下,企業放棄郵資圖,不再申印,如電影基金會會標。
D.發行日期不明確,會造成提前出售。
E.臆造封片出現。
F.強制消費。要想收集,只能高價購買門票、高檔冊子等品種,或者單位自己使用,根本不對外銷售。
或許有人會說,普通郵資封片是給企業發行的,集郵者來湊什么熱鬧?此言差矣!為什么郵政廣告業務發展如此迅猛,企業看中的是郵政廣告業務的權威性,尤其是慧眼申請獨立專用郵資圖的廣告業主。如果一類封片連發行日期都搞不清楚,那么權威性如何能得到大家認可?很多地方擠破頭要申請發行郵票?就是因為郵票的緊俏性,以及帶來的宣傳效果、經濟利益。每年的郵票數量是有限的,完全可以因勢利導轉移到郵資封片上來。這是普通郵資封片的機會。但為什么很多地方不能認識到郵資封片也能起到類似的效果,而門檻相對低很多呢,主要還是宣傳力度不夠。加強PPPF的發行工作,其實很簡單,一是事先預報,在網上發布公告,通知媒體。二是采取類似紀念郵資封片的發行模式,集郵者可以全年預訂,印刷一批銷售型的普通郵資封片在首日出售,不一定非得是白片,可以是和賀年郵資封片一樣國家統一的圖案。這樣發行日期的困惑將不再存在,權威性也就得到了體現,同時可以舉行首發式,增強宣傳力度。
專用郵資圖郵資封片屬于正規郵資票品,該屬性決定了需要包含發行時間、設計者、印刷廠等內容的發行公告。申請發行的請示文件、國家郵政局的批準文件里也包含了發行日期。而PF、PP的現有運作方式導致發行首日很有可能無法面世。在得到國家郵政局的批文之后,專用郵資圖才算申請成功,印刷廠得到準印通知后才開始印刷。能否準時出來,由是否刻意指定批準時間、印刷廠開印時間、印成后送到相關單位的時間、相關單位處理印成品的程序、是否主辦首發式、實際發行時計劃日期發生變動、集郵者的主觀努力等因素綜合決定的。每年有不少的PF、PP因各種機緣巧合或是申請單位指定發行日期還是能在首日發售。對申請單位,郵政主管部門會要求他們不得在發行日期前發售。
在國家出版正規郵資票品目錄的時候,發行日期是進行排序編號的依據。現在PF、PP發行時候不帶編號,但收入目錄時會給予編號,依據就是發行時間。國家公布發行日期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作用。郵票的發行意味著從這天起,該套郵票正式成為郵資憑證,如對個性化郵票來說,發行日后可申請進行個性化的制作。PF、PP的發行日期也是如此——意味著從這個時間之后,相關的單位就可以以此郵資圖申請加印業務。
要保證PF、PP能首日發行,光靠定制型是不可能的。解決的辦法是能首日發行銷售型的封片,跟JPJF一樣,在全國郵局征訂,公開銷售。
四、最早日和原地最早日
2001年后PF、PP大多不能在首日露面,當時有些人在后來獲得封片之后去倒首日的郵戳,這是自欺欺人。集郵者想辦設法搞到第一批封片中的一部分并寄出,稱為“準首日”。“準首日”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因為它忠實地反映了集郵者想方設法獲得PF、PP,并且以現代化的物流傳遞方式發送到原地或以最快的交通工具親赴原地寄出的史實。倒戳郵品損壞了老老實實寄出者的利益,并且造成了混亂,對其應該其曝光,使之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在得到PF、PP趕到原地寄出途中,及寫片的間隔,可能已過發行日期,集郵者先在得到封片的第一時間寄出少量,再在原地大量寄出。這樣PF、PP就產生了5個日子:發行日期、加印片的最早寄出日期、加印片原地最早寄出日期、白片最早寄出日期、白片原地最早寄出日期。若加印片遲遲不出,加印片的最早寄出日期和原地最早寄出日期可能就沒有人去制作和關注。郵資封也是一樣的情況,后來因取消了白封白片,也就相應減少了兩個日期。
這是PF、PP的一大特色。集郵者造就了PP、PF的寄出日期。而各個集郵團體及個人的競爭必然造成有快有慢的情況。沒有最早寄出的采取的方法有按原計劃日期寄出、取消寄出和倒戳(再分混入郵路和未實寄后補落地戳)三種情況。最早寄出的可能是由某個集郵團體及某個人的少數一批,郵品的真偽可能只憑當事人的記錄和筆跡來鑒定。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鑒定依據將逐漸模糊,需要有公正的目錄來記錄真實實寄的郵品,揭露倒戳郵品。而有些品種,真相也許無法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