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生肖郵票,無疑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集郵者翹首以盼的新郵。除了通宵達旦的排隊買郵票外,很多集郵者還會選擇在首發日寄遞封片制作,相關的郵品。
近日,見到社交平臺上一位郵友曬出自己所謂的“生肖原地封”時,隨手評論了一句“生肖郵票根本沒有原地的。”然而,對方則回復:“別什么都唱反調!”對于生肖郵票的原地問題,集郵界曾有共識的,即“生肖郵票無主題原地”,這一點在《集郵》雜志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中國生肖文化是一種虛擬的傳統文化現象,根據郵票原地選擇標志,自然是沒有原地可言。當然,1992年至2003年發行的第二輪生肖郵票,部分郵票圖案選用了實體的生肖工藝品,如泥塑、剪紙、玩具等,確實可以找到相關的創作(出產)地,可以算是郵票的原地選擇之一。除此之外,其余的郵票都是郵票設計師創作出來的生肖形象,自然也就不存在原地之說。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集郵者熱衷選擇一些帶有生肖地名的郵局作為“原地”,嚴格而言這是不能算作原地的,頂多只能成為“相關地”,或者只能是“趣味地”。不曾想,中國集郵總公司自2015年推出了“百羊原地”的實寄業務,加速了這個錯誤觀點的傳播。
事實上,中國集郵總公司推出“生肖原地實寄”這項業務的“罪魁禍首”源于之前一位地方集郵公司借調到中國集郵總公司人士2014年底提出的“餿主意”。或許,集郵部門也知道這是個“偽命題”,但是屈服于利益之上。由于經驗不足,也導致了第一年的服務漏洞百出。這幾年,這個“偽命題”還在不斷升溫和擴散,中國集郵總公司還專門為這項服務印制了紀念封,各地開始積極配合。有的地方為了配合郵票發行,將原有郵局“更名改姓”;有的則翻遍了當地的地名錄,死活都要挖出一個與生肖有關的地名,然后冠名堂皇地設立一個臨時郵局。
其實,實寄封的本質價值是因為它的“實”,能原原本本記載一些郵政史。然而,現在郵政部門、集郵者為了達到目的,人為創造出“原地”,這樣的實寄封是變味的,當然順手玩玩也是可以的。但不能在“正確觀點”面前,總是將“高興就好”“純屬娛樂”當作借口,這也是自己對一些集郵概念認識不足的掩飾。
誠然,生肖集郵在我國發展迅猛,成立了全國性的生肖集郵研究會,并在多個省市開枝散葉,這是一個好現象,也是群眾集郵的一個生動反映。然而,生肖集郵興起這么多年,卻沒有在郵集、郵品制作和相關集郵概念等方面,提出或是制定出較為系統的“游戲規則”,這或將成為這一集郵門類走向更高殿堂的絆腳石。(文:倪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