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歲末年初,除了總結一年來的方寸成果,集郵愛好者們還會將關注的目光投向新一年的郵票選題,共同期待來年循著這份“清單”而逐一展開的集郵活動更加精彩紛呈。
大而言之,有著“國家名片”之稱的郵票,其選題涵蓋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藝術、自然風貌等各個方面,從某種角度而言,郵票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形象,從五花八門的郵票中即可管窺該國概貌,我國也不例外。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發行的眾多郵票中,不難看出歷史的印痕,時代的變遷。正是因為郵票的這種特殊地位,和世界各國的郵政部門一樣,中國郵政一直都非常重視郵票的選題,早在1986年即出臺了相關規定,其后還曾兩次修訂,但郵票選題畢竟是個復雜的工程,其執行過程中也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尤其是近些年來,郵票選題是否規范屢屢成為郵人話題。那么,郵票選題規范究竟該不該再次修訂呢?郵票選題工作能否與時俱進呢?本期“視點聚焦”,圍繞著郵票選題,讓我們來聽聽一位集郵愛好者的看法,在此也期待著大家的思考和回應——
郵票選題工作,是郵票整個發行工作中至關重要的基礎工程;“郵票選題”選得科學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我國“國家名片”的優劣。對弘揚先進文化,發展集郵事業,郵票選題工作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影響力。
新中國成立后,郵政部門對郵票選題工作非常重視,使當時的紀特郵票發行百花齊放、欣欣向榮;但因沒有“選題規范”的制約,終使“文革”浩劫嚴重地創傷了紀特郵票的發行工作。“文革”結束后,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郵政部門開始重視選題規范的制訂:1986年,郵電部郵票發行局制訂了《關于郵票發行的方針和選題基本原則》;1994年,郵電部又頒布了《關于郵資憑證發行問題的若干規定》,對郵資憑證的選題原則進行了修訂;2002年,國家郵政局下發《關于郵票選題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使郵票選題有了明確而具體的規范,使郵票選題工作走上了“以規范取代隨意”的科學軌道。但最近幾年,隨著形勢的發展與變化,紀特郵票選題工作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違規的選題時有所見:
一、采用了“未實現、未完成的事物”、“商業性的廣告宣傳”等選題。
前者如2009年6月18日發行的《杭州灣跨海大橋》郵票的第2枚“海中平臺”、 2010年1月21日發行的《上海世博園》郵票的第2枚“中國館”等,后者涉嫌的有2010年11月20日發行的《中醫藥堂》郵票。
二、發行了與現行《規定》要求不相符的郵票。
1.《規定》中關于“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紀念郵票”,明確規定“發行方式為幾個人一組”,但實際發行時都為一人一套;
2.關于“節日紀念”郵票,規定除建黨、建國、建軍逢整十周年紀念日外,“其他節日,包括國際性、全國性的節日和地方性、專業性的節日,不發行紀念郵票”,但實際發行了如《“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一百周年》《國際護士節一百周年》等多套節日郵票;
3.關于“會議紀念”郵票,規定“各類國內會議和國際會議,原則上不發行紀念郵票。如確有需要,酌情發行相關內容的其他類郵資憑證”,但《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第十屆世界旅游旅行大會》等郵票都照樣發行,盡管這類郵票中不乏精彩者;
4.關于“成立紀念”郵票,規定“各類社會組織、團體、機構、部門的成立紀念和其他活動紀念,不發行紀念郵票,但《中國電視事業暨中央電視臺創立五十周年》《新華通訊社建社八十周年》相繼問世,與此規定相抵觸。
三、一些新問世的系列,如“中外聯合發行”“大學建校紀念”等,以及《中華書局》《中國銀行》等“單位”的特種郵票選題,都缺乏《規定》上的依據。
另外,還有一些不符合《規定》的做法,如:
1.“發行頻次”不符合《規定》的約束。《規定》第四條規定:“一般每年共發行20套左右,總圖數80個圖左右,最多不超過100個圖,其中小型張不超過4個圖”,而實際上從2003年到2012年的10年間,平均每年發行29.6套郵票,88.9圖。
2.臨時增加的郵票發行得越來越頻。《規定》第五條規定:“郵票選題的確定應保證設計和印制的周期。周期不足15個月的選題,除極特殊情況外不予安排。”但近年每年都在計劃外新增加發行紀特郵票,如2006年與2009年都多達8套。對于這些增加的選題,設計和印制的周期明顯“不足15個月”。
以上所有列舉的問題,已嚴重地挑戰了紀特郵票選題工作的重要文件《規定》的權威性與執行《規定》的嚴肅性。筆者認為,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由于有關部門自己違反了自己制訂的文件,因為在沒有公開宣布廢除前,《規定》仍然應該是郵票選題工作的“規范”;另一方面,從一個側面說明,隨著我國各方面發展的突飛猛進,13年前制訂的《規定》已不能適應新的變化了的形勢。由此說明國家的新形勢在強烈地呼喚紀特郵票新的“選題規范”。
與此同時,筆者認為除了盡快出臺“選題規范”為郵票選題工作保駕護航外,在紀特郵票選題工作方面,還須加強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一個完備的紀特郵票選題數據庫
1983年,孫少穎在《集郵》雜志上連續發表長篇文章《中國郵票的選題》,根據建國三十多年來我國郵票上所反映的內容,提出了中國郵票選題的設想。該文為繁榮紀特郵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新的形勢下,要把紀特郵票選題工作更上一層樓,光有這樣綱領性的文章還不夠,應充分利用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建立一個完備的紀特郵票選題數據庫。在這個數據庫里,不僅有選題的名稱、選題的背景材料以及選題提議者(或單位)的名單,而且有提出此選題的理由、選題初審意見以及執行情況,還包括處理的相應時間。數據庫里的選題應分門別類,做到查核容易,充實方便,使調用選題時易如反掌。
二、設立一個常設機構負責郵票選題的工作
郵票選題觸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甚至于外交等方方面面,堪稱一項系統工程,所以郵票選題工作不單純是郵政內部的事務。我國歷史悠久,山河壯麗,人杰地靈,成就輝煌,可上郵票的選題俯拾皆是,要制訂出能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的最佳規劃,難度非常大,所以不宜“閉門造車”,很需集思廣益。20世紀進入90年代后,我國雖開始重視選題工作的公開化,如成立了郵票選題咨詢委員會,讓集郵愛好者參與第三輪生肖郵票選題的研討,召開2009年紀念郵票選題座談會聽取有關部門對郵票選題的意見和建議等,可惜這些舉措都停留在“零打碎敲”上,并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使此類工作形成常態化。因此,組建一個由專業部門的各類專家、集郵家代表和郵政業務部門組成的郵票選題審議小組,特別是建立常設機構是當務之急,以常規性地負責郵票選題的收集、評估、論證、審定等,并負責制定年度紀特郵票選題計劃。
三、健全公開透明的郵票選題遴選機制
郵票雖小,卻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風貌,堪稱“國家名片”。為做好郵票的選題工作,其遴選程序中亟需廣大公眾的參與。據報道,美國有個“公民郵票顧問委員會”,每年都會收到超過50000條郵票選題建議,美國郵政部門對公民提出的郵票選題頗為重視,在幾天內會告知建議者“將予考慮、研究”等。建議中國郵政借鑒其經驗,更加重視公眾的參與及上下互動,主動鼓勵群眾及有關部門參與的積極性,并由相關制度加以保證。事實上我國許許多多集郵愛好者都有強烈的參與愿望和積極性,不少集郵報刊如《集郵博覽》《集郵報》等還專門開辟了“提選題”的專欄。鑒于此,應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公眾推薦郵票選題建議的常規機制,努力創造條件,對選題的提出者進行及時回復,并擇優加以獎勵,對正式采用并發行了郵票的選題建議應進行特別的表彰。
四、構建快速有效的郵票選題評估體系
每年新郵的選題,都是集郵愛好者乃至廣大公眾關注的熱點,但由于事先沒有公開吸取廣大用郵者的意見,每年的“發行計劃”唯有在公布的一剎那才讓人們曉其實情,這樣,如若出現了一些明顯的本來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誤,但“木已成舟”即使想調整也非為易事了。為使年度計劃更趨完善更趨合理,完善一個以集郵協會與民間集郵組織為主干的紀特郵票“評估體系”恐怕已是當務之急;郵票選題的“年度參考目錄”應早一點(例如每年的上半年)公布,相關部門宜努力調動“評估體系”的作用,并充分收集集郵報刊發表的相關信息;把各地集郵愛好者的評估意見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后,對“參考目錄”加以適當修正。這樣,最后定下來的“年度計劃”一定比較完善,“參考目錄”中可能出現的失誤必能調整到最小。
五、拓寬紀特郵票題材的選擇范圍
我國紀特郵票選題的主旋律,應繼續圍繞宣傳中國的光輝形象,傳承中華文明,實現中國夢。但隨著E時代的到來,社會發展一日千里,所以郵票選題也應該與時俱進,與世共“舞”。建議拓寬紀特郵票題材的選擇范圍,把世界性選題,如國外優秀的文學藝術、科技發明、文化古跡、重大成就直至著名人物,有選擇地逐步地入選我國郵票;時代性選題,體現E時代特色的如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中包括工業、農業、交通、網絡、科技、文教、衛生、軍事等的高端成果,及當代中國人民激揚的精神風采,豐富多彩的生活更多地搬上“名片”;情趣性選題,如音樂、戲劇、電影(電視)、健身活動、觀賞性動植物等等,有規劃地列入紀特郵票的選題之中。作者:洪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