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1月底文交所整頓大限到期,大家都在關注文交所將如何復盤,不僅僅是線上投資者關注,實體市場投資者也在關注。目前比較確定的消息是兩個不變:一個是T+5模式不變,另一個是文交所整合趨勢不變。按照這兩個不變,文交所是不是就死了呢?其實問題可不是那么簡單的,至少我們忽略了兩個重大問題。
第一個被忽視的是——如何認識賺錢效應的作用。文交所吸引投資者的唯一方法就是賺錢。只要復盤以后線上行情穩步攀升,并重視與實體市場的聯動,依舊會有資金來介入,這和什么模式關系不大。復盤以后主力在規則允許的條件下,繼續拉升線上行情,文交所的吸引力依舊會很大。對于普通參與者來說,T+5模式無非就是把賺錢的周期從過去的當天結算延長至5天,這有什么關系呢?只要有錢賺,別說是五天,就是十天、二十天依舊具有吸引力的。那么問題是如何保證賺錢效應呢?下面請看:
第二個被忽視的是——在T+5模式下,主力就不能做行情了嗎?一樣能!主力可以將持倉貨源分成多份,這樣每天依舊有資格買進與賣出,只不過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當天隨意的買進賣出。其實以往的做法實在是虛的離譜,這回也該收收了。如果說以往是文交所草創階段,難免出現急功近利的現象,如今就是發展階段了,應該堅持走穩健之路了。
不管你喜不喜歡,T+5模式已經來了,如何改變以往的急功近利,變身為穩步向前的發展之路是擺在郵幣精英面前的一次重要抉擇。最近一批老品種已經開始反彈了,這正是文交所二次出擊的預兆,希望文交所精英們能夠讓行情走得穩健,讓參與者感到踏實,這才是市場經濟下應該具備的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