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二月的空檔期,終于迎來了多產的三月,本月計劃發行新郵3套,分別是元宵節、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海棠花。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郵票發行。
2018年一月的3套票目前打折的只有剪紙,狗票和拜年尚在面值之上。春節后三月的三套票的市場表現至關重要,將會對今年總體新郵的行情有個標桿。偏偏郵政寄予厚望的元宵節郵票又是步入打折票行列。今天銷售首日,套票某寶成交價降至2.5元,而一直頗受市場歡迎的小版也僅13元,比面值僅高了1.3元,網廳的零售也沒有出現以前的火爆,冷冷清清。從各地的零售量來看,元宵節是作為所謂熱門題材推出的,零售量和年初的拜年差不多,比剪紙和隨后到來的人大都要多一些。
郵政對于冷熱門題材的判斷還停留在題材本身,并不考慮市場表現,明顯主觀性太強,缺乏市場分析。之前的幾套傳統節日三枚套票,目前的市場表現一般,上一套還是2010年發行的清明節,發行量只有1100萬,但目前還屬于打折票。雖然2016年重啟中秋節題材,但每套一枚,相對市場表現略好。郵政以為元宵節會像兩年前的月圓中秋一樣再次火一把。可沒想到畢竟是三枚的套票,設計也不如月圓中秋,幾乎沒有可比性,最終還是被打入冷宮。
熱門和冷門題材郵政基本上是以能否多出產品冊來判斷的,一般產品冊多的,基本上郵政都認為是熱門,反之是冷門。如生肖、拜年、傳統節日、古代名畫、古典名著、熱門大事件、建國建黨建軍周年、主席周年等,這些都是典型的熱門題材。客觀來說這其中不少題材曾經是市場的熱門,如八十年代的四大名著郵票吸引了不少買家。但進入21世紀后名著題材早已不算熱門,無論是世紀初發行的聊齋志異還是2011年的儒林外史,均沒有太好的市場表現,盡管聊齋的發行量還不算大。而2014年重啟的紅樓和2015年的西游由于發行量巨大更加變冷,幾乎一發行即打折,2017年以后更是深度打折。2015年發行的拜年可謂占盡天時地利,在那個瘋炒新郵的年代火了一把。但是沒曾想,以后每年都要發行一套,而且設計雷同,年年都拜年一次,早已審美疲勞,就像2003-2011發行的木版年畫一樣,早已經不是什么熱門題材。建國建黨建軍曾幾何時還是熱過一陣子,應該是四五年前炒作黨政題材的時候,實際上從歷史上來看,無論是JT還是早期編年,這些題材并不熱門,而是按照常規甚至是冷門題材確定發行量的。但最近幾年媒體對這些事件大為炒作,再加上之前的確也火過幾年,于是郵政將其晉升為熱門題材,從而發行量猛增。很快隨著行情的褪去,這些題材立馬原型畢露,發行后不久紛紛打折,熱門早已是昨日黃花。
郵政對發行量的把控原則是熱門題材量大一些,冷門題材量少一些,最大差距可超過三成。但以郵政對熱門題材的判斷,只能使得一些所謂的熱門題材,且設計印刷皆佳,由于發行量盲目擴大使得市場表現更差,甚至還不如很多冷門題材。希望郵政將來不要對冷熱題材的發行量做出明顯的差異,熱門可以適當多發5%-10%,這樣使得熱門郵票不會由于發行量擴大而變得比冷門還冷門。
三月還有2套票發行,大家更多關注的是25日發行的首套雕刻版花卉郵票海棠花。希望郵政應該吸取元宵節的教訓,對冷熱題材的判斷上以及冷熱題材的量差上做出適當調整,適應市場的發展,做到與時俱進。作者:郵海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