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集郵的人都不會收藏實寄封,更不知道如何制作首日實寄封,都是買一本年冊,束之高閣,美其名曰“集郵”。
稍有點郵識,聽別人說集郵不集封,十年一場空的,開始收藏首日封。簡單圖省事的,從中國集郵總公司或者網上郵商處預定一套,每年按時收藏就可以了。親自制作首日實寄封的,亦或是更自然一點的自然實寄封的越來越少。
制作首日實寄封或者自然實寄封的郵人,常常在郵局柜臺聽到最多的就是普通人的質疑“現在還有人寫信?。俊痹谶@些人看來,手機、互聯網已經一統天下的情況下,這些還在使用幾乎最原始通信工具的人,的確有點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的事情還很多,一方面是集郵人員老齡化加重,新鮮血液得不到補充和加入,宣傳引導不到位,熱衷集郵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骨干人員不斷流失。另一方面卻是少得可憐的現存的集郵者主要以“年冊族”為主,買郵票就是買冊子,對各種實寄封的收藏、收集、制作、交換一竅不通。
實寄封的收藏制作和交換中,還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那就是信銷票的收藏,信銷票的收藏因為票源問題,也面臨著日益枯竭的狀態。部分信銷票收藏愛好者通過互寄自然實寄封,或者封洗自然實寄封等形式,來解決票源荒問題,客觀上對于實寄封的收藏是一種損失。
集郵不集封,十年一場空。每個實寄封收藏愛好者中,絕大多數以制作首日實寄封為主,自然實寄封為輔。這就造成了客觀上的集封變成了集首日,常態化的各種自然實寄封主要是依舊通過信函聯系的非集郵者使用產生,這些人不是集郵者,選擇郵票往往都是普票為主,有價值和高含金量的自然實寄封不多。
為了彌補各種首日實寄封和自然實寄封的不足,筆者近兩年開始,通過首日互寄的形式,同全國各地郵友交換首日實寄封,還通過非首日制作自然實寄封的形式,制作少量自然實寄封,問題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多少問題。
假定每次首日制作20套首日實寄封,一套不留全部轉讓,也不過是讓20個郵友受益,加入每年30套郵票,每次轉讓人不一樣,也不過600個郵友受益,窮盡30年制作首日實寄封,全部轉讓不同人,不過是18000個郵友受益。
一個人的力量太小,無法形成作用,更無法影響整個收藏市場的走向,集郵集封迫切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百萬級的集郵者隊伍,全部參與首日實寄封收集活動,雖然無法從根本上撼動千萬級的發行量,但是只要堅持不懈的參與和使用,就有可能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進而帶動和影響這個集郵收藏市場走向。
因此,廣大郵友,不妨在新郵發行首日,用你們手中的新郵,給天南海北的郵友,給自己寄發一封首日實寄封,讓集郵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