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登錄集郵網廳,發現有辦理原地封業務,又恰巧在集郵報上看到了相關廣告,隨興匆匆聯系對方,約好預定了掛號信的首日實寄和平信的首日實寄封。
不久,收到了掛號信的首日實寄封,仔細一看,紀念戳是豎著加蓋,紀念的郵資機戳銷在背面,而不是規定的正面,手寫地址。漏寫郵編,字跡著實不敢恭維,這都能容忍,關鍵是一路之上,好幾枚已經嚴重摩擦和褶皺,收到就是“廢品”,令人苦不堪言。拒收是不現實的,只會給自己平添煩惱。
緊隨其后的平信首日實寄封,也是讓人無法接受,全部是白封,沒有加蓋日戳,令人大為詫異,緊急聯系對方,告知因為首日實寄封不是印刷品,蓋戳的質量無法保證,不能保證蓋戳質量,所以不蓋了,如果不能接受請選擇退款。
筆者再三理論,要求蓋戳,再三強調蓋戳是郵政人員基本功,怎么可能每一枚日戳都是花戳和模糊戳,告知蓋戳后,只要平放在開闊地,自然風干幾分鐘,再收攏,就不會出現花戳了,蓋戳前,要先在空白的紙上試戳,發現油墨問題,可以及時調整等常識性知識。
無奈,對方也是一肚子委屈,堅持不蓋戳,告知蓋戳不管蓋得好不好,都有風險,為了規避風險,決定不蓋了。堅持要求退款,對于筆者提出退款產生的郵費沒有進行正面回答。
后來,經過反復協商,問題最終得到了解決。令筆者感慨萬分的是,這幾年來,基層郵政工作人員怯戳,不會蓋戳,不蓋戳,似乎正在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呈現一種愈演愈烈的蔓延態勢。乍一看,郵政人員不會蓋戳,仔細想一下,這絕對不是什么冷笑話,而是令人沉思的嚴肅問題。
郵政人員為什么怯戳,為什么寧愿冒著投訴的風險都不愿意加蓋日戳,寧可選擇“得罪”集郵者吃力不討好的退款方式來處理問題,值得沉思。
這些年來,伴隨著集郵人數的銳減,郵政方面集郵柜臺合并或者停辦,真正懂集郵業務的工作人員越來越少,很多基層綜合柜臺日常工作人員都是儲蓄兼任,或者臨時拉人應付,對于EMS、快遞包裹業務比較熟練,對于集郵業務相對比較陌生,對于集郵者要求的蓋戳品相和位置等具體細節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屢屢鬧出誤會。
諸如在廣大集郵者眼中的花戳、模糊戳、加蓋位置不對的常識性錯誤,在很多基層郵政工作人員眼中不算什么,甚至是輕描淡寫的應付和處理。
郵政工作人員認為既然是寄信,我把信給你寄出去就得了,收信人收到就行了。至于蓋戳質量好壞、品相問題、揭掉郵票、軟折、水漬等各種問題,只要不影響信函的收寄就不是問題。
而這些恰恰是集郵者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行為,超越了集郵者的底線,花戳、模糊戳對于追求品相,或者追求實寄封的集郵者而言,基本上等同于“廢紙”,揭掉郵票、軟折、水漬更是大忌,導致集郵者屢屢向11185投訴也就不足為奇.長久以來,雙方的矛盾和誤會,伴隨著投訴的升級反過來加深了彼此的誤會和矛盾,在一點時間和一定范圍形成了惡性循環。
解決郵政人員怯戳的辦法其實很簡單,正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一方面是郵政方面積極加強對員工郵政業務的培訓,尤其是最基層郵電所、偏遠郵電所、農村郵電所員工集郵專業知識的培訓,對于兼職的工作人員更是要加強這方面的培訓和常識性教育。諸如蓋戳后,自然風干數分鐘,不要相互疊壓,首發或者集中辦理可以提前蓋好郵戳進行自然風干,避免相互疊壓導致出現花戳,同時污染前一封信函的背面等各種問題發生。
另一方面,廣大集郵者要提高容忍度和心理承受能力,避免過分追求品相或者苛求品相的行為。要知道,實寄封在實寄的過程的,品相是不可能像集郵總公司發行的未經實寄的官方首日封那樣四角堅挺,雪白整潔。既然要實寄,就要尊重實寄環節出現的各種問題。
最后,君子成人之美,更亦替人護短,小編非君子,亦非壞人,至于是那個郵局怯戳就不在這里言明了,免得給對方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考核,各位細心的郵友亦不需要根據文中的蛛絲馬跡查找線索了。
說一千,到一萬,希望郵政工作人員和廣大集郵者共同努力,解決好集郵環節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最大限度的消除矛盾和誤會,更好地維護健康綠色和諧的集郵環境,積極踐行文化自信才是硬道理。
切記,11185還是輕易不要打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