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贈送版發行量來計算,預測2020-2021年預定量大約450萬。如果預定量沒有減少,發行量就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除了預定量之外,還有一些剛需的量,如首日封、零售量、庫存、產品冊、年冊等。某些熱門題材產品冊品種更多,發行量也會相應增大。此外版式也是決定發行量多少的重要因素,12套以下的小版式發行量可以適當少一些,而16套的大版式發行量一定少不了,這是由于大版冊的需求決定的。
2020-2021年發行量基本上沒太大變化。較少發行量700萬左右,較多的870萬,特殊題材1000萬以上,特殊題材市場需求量大,如援朝、特11、一百周年等,即使發行量大一些,也不會打折。但特殊題材并非年年都有,并不具有普遍性。
預定450萬,產品冊+年冊100萬,首日封8萬,零售量20萬,總計578萬套。這里沒有計算庫存,有些票庫存多一些,尤其是系列郵票,為了未來和后續品種搭配銷售,但有些票庫存少得多,按照20萬計算,也就是最少剛需608萬。如果按這個量發行,市場上沒有多余套票出現,鐵定不會打折了。按照2020年套票最低發行量660萬計算,608萬的最低剛需還是有52萬的減量空間,的確已經不大了。小型張預定量會少一些,大版預定戶只提供一套小型張,預計預定量為350萬,產品冊和零售量也會相應減少,剛需最低量大約470萬,正是由于如此,2020年小型張最低發行量僅599萬。按照最低剛需來計算,小型張減量空間比套票還大一些,減量到500萬問題不大。
某些所謂的熱門題材,如西游記、紅樓夢、生肖、拜年、花卉等,這些都是郵政自己定的熱門,認為市場需求量大,盲目加大發行量,殊不知量大了,反而成為打折的熱門品種。多出的發行量大多數用于產品冊開發,但郵票都打折了,就連大版都沒保住面值,開發再多的產品冊也無人問津,最終陷入惡性循環,所謂的熱門題材,加大發行量開發產品冊,結果賣不掉;而冷門題材,幾乎沒有產品冊,發行量少,反而最終成為市場大熱。
按照今年市場表現,年冊打折概率已經相當之大,勢必會影響2022年郵票的預定,明年預定量可能會有所減少,這樣一來,套票減量的空間會更加廣大,按照預定量縮水50萬來計算,那么明年最低剛需量可到558萬,套票最低發行量可能降至610萬左右,而小型張550萬也有可能出現。發行量一直是郵政調節市場冷暖的最有效手段,但最近幾年集郵人口日益減少,減量的速度趕不上集郵者減少的速度,減量的效果也遠不如十幾年前那么立竿見影。按照目前的趨勢來看,在郵政不全面開放郵票使用范圍的基礎上,只有減量才能保證郵票不打折,也沒有太好的辦法了。但減量實際上是郵政對自身利潤的削減,本來就是損己利人的事情,郵政即使再減也不會按照剛需發行,怎么也得多出個百八十萬套給基層點油水,否則沒有利的事情誰還會做,各大郵局也是不答應的,這也是減量最難的地方。作者:郵海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