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年底的時候,新郵就出現了供大于求的跡象,當時為了做好2017年新郵預定工作,管理層采用集郵聯名卡制度來預定新郵,目的就是“去大戶,擠水份”。然而 現在大家感到了,2017年的生肖新郵發行量并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可見當時的“去大戶,擠水份”是一種新郵銷售的營銷計策。
轉眼到了2017年底,又使用了連環計——座談會和減量!先召集各方面人士,共商郵市發展大計,再宣布減量,連環計確實是比“去大戶”技高一籌,然而仔細推敲就會發現,說2018年的新郵要比2017年新郵減少百分之27%,但是2017年的新郵發行量并未公布,所以減量難道不是很朦朧的事情嗎?目前來看2017年新郵供大于求,市場價格都打6折了,稍稍減量的2018年新郵會好嗎?這讓我想起了有些商場搞的打折活動,先把售價調高,然后再打折,這叫做價格欺詐,郵票算不算發行量欺詐?哈哈!算不算無所謂了,反正集郵群眾不買賬,2016-2017年新郵打折越來越嚴重已經演變成事實。
除了發行量供大于求,還有截留貨源沖擊市場也是新郵打折的重要原因。首先排除預定戶是不大可能自己虧本拋售的,大不了壓在自己手里以待時機。面對2017年新郵發行一套打折一套的尷尬,誰還能淡定呢?很明顯這是低成本貨源在放貨。據說:被擠掉水分的大戶仍然可以按照面值6折拿到新郵,這種“優惠”并不是年年都有,2015年之前新郵市場價格一般都是高于面值,所以那時候大戶能夠9折拿到貨源就不錯了。這就表明,新郵市場一旦出現供大于求,表面上是高調的救市,實際上為了完成任務以更低的價格向大戶供貨,難怪新郵市場一旦冷起來總是那么寒氣逼人。
也許有人會問:新郵怎么可能會低于面值出庫呢?作為國家有價憑證,當然不會堂而皇之的打折銷售,而是和一些高于面值的大小版票搭配出售。這也是為什么大小版要被高比例截留的原因。如果沒有那些溢價的大小版票,這些打折票真的就會爛在庫房里了。
如果能夠按照市場需求,充分供貨,減少截留,那么新郵就會走向市場調節,就不會不正常,但這不符合截留主力的利益,所以實施起來很難。誠然,截留主力獲取利益是正常的,只不過這種利益的獲取不是靠市場公平競爭,而是依靠支配地位,這就顯得不那么令人折服。商場如戰場,爭奪利益總是很殘酷的,如果不懂這些“智慧” ,還是遠離新郵的好。